“苏亦,你是说,咱们采用浮选法,不需要借助其他手段,就可以顺利提取植物遗骸了?”沈明问道。
苏亦点了点头,“是的,因为植物遗骸体积大,提取非常简单,种属鉴定也更精确,更加重要的是其出土位置和原生地点基本一致,有助于研究植物遗存与遗址中某项遗物或遗迹的对应关系。因此,植物遗骸研究是现今应用最为普遍、最为有效的植物考古学研究手段。”
沈明问,“你说了那么多,就是为了告诉我们“浮现法”最好用?”
苏亦笑,“你这个家伙,我是在传授你的秘籍呢,咱们国内研究动植物考古的专门学者几乎没有,咱们现在干的事情就是国内首创,你不好好做笔记就算了,还觉得我话多?”
沈明不承认,“哪有!”
小王哎呀一声,“我也没带笔记。”
噗嗤!
苏亦忍不住笑起来了。
陈文骅笑骂,“带什么笔记,咱们现在重要的是发掘,有苏亦在,你害怕以后没有机会学习吗?”
说着,他望向苏亦,“老弟,这些知识非常珍贵,你未来有时间了可以写一篇科普性的文章发出去,国内考古学者,确实极少重视这一块,未来你去推动,前途无量啊。”
苏亦说,“哪有这么容易,就我之前介绍的四种方法,就“浮选法”,咱们现在可以做,其他的办法,咱们都搞不成。”
“为啥?”
“因为技术水平有限,科技跟不上,而微小植物遗存的提取则必须由相关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内进行。咱们国内现在的技术水平有限,是否鉴定出来还未可知,这也是为什么苏秉琦先生会重视给器物排队的原因之一。”
听到这里,大家都开始担忧。
“那要是浮选法提取出来植物遗骸呢?”
“那咱们只能打道回府了。”
话虽如此,但该挖还是要发掘。
植物考古是一个全新的考古学领域,而浮选法又是一个全新的考古学方法,现场之中,除苏亦之外,根本就没有人掌握。
因此,整个考古发掘方案都是苏亦来设计的。
这样一来,他在现场,嘴巴几乎就没有停过。
在正式发掘之前,他还需要做方案讲解工作。
“从理论来说,想要获取最佳的植物遗骸,最好是将遗址文化堆积土全部浮选一遍。”
“怎么可能!”
他说完,众人的脸色就有些古怪。
苏亦笑,“我也知道不可能,不管是时间还是经费都不允许我们这么折腾,因此,咱们只能在发掘过程中有选择地采取部分堆积土进行浮选,这就出现了一个采样方法的问题。”
“一般来说,采样方法是跟咱们的研究目的息息相关。植物考古学也是考古
为您提供大神莫鞑的《我在北大学考古》最快更新,!
第289章:一场巅峰性的考古发掘免费阅读:,!
学的一部分,发现和识别遗址中的植物种类其实不是植物考古学的目的,咱们研究植物遗存,根本的目的就是通过这些植物去研究古人的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与过程,不是为了做植物鉴别而做植物考古,不然就是本末倒置。”
“啥玩意,咱们不就是过来找稻作遗存的吗?”
苏亦问,“那咱们过来找稻作遗存是为了啥?”
“当然是研究稻作起源问题了。”
“为啥要研究稻作起源?”
“当然是了研究古代农业起源问题。”
“为什么要研究农业起源问题?”
“当然是为了研究古代农业历史了。”
“为啥……”
苏亦还没问完,沈明就赶紧喊停,“别说了,我知道了。咱们不是植物学家,咱们是考古人员,要研究的东西不一样。”
苏亦朝着他竖起大拇指,“聪明。”
这一动作,让沈明忍不住翻白眼,催着他赶紧继续。
“浮选土样的采集方式,第一点,就是要有一个明确的埋藏背景,这一步,咱们已经完成了。”
“啥?咱们啥都还没干?就完成啊?”小王有些迷糊。
陈文骅笑骂,“呆子,咱们一开始就是奔着仙人洞遗址来的,这个就是埋藏背景,都发掘好几天了,你说咱们啥都没干?”
小王傻笑,“我只是转不过弯来。”
苏亦笑,“是我的表述方式有问题,除了第一点外,第二点就是要具备很强的普遍性和代表性,不然我们根本无法对浮选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看着大家一知半解,苏亦举例子。
“就比如咱们在仙人洞遗址发掘过程中,随意地从一个灰坑内采集了一份土样进行浮选,其结果同时发现了两种不同的谷物遗存,对于这种结果,根本就没法做进一步分析,只能在报告中注明该遗址埋藏有两种谷物。要是仅凭两种谷物就开始分析,草率地给出结论,其结果根本就没啥说服力。因为考古发现是具有偶然性,说不定其他未经采样的灰坑的情况,就获得截然相反的结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