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我,机器人!

作品:大国蓝途|作者:银月光华|分类:都市|更新:2022-10-13 19:25:41|字数:4628字

“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剧本《罗素姆的万能机器人》中,描写了个叫做“Robot”的帮人干苦力的机器,这是这个词首次出现在现代世界。正是因为这个名词诞生在科幻小说里,所以才给人们无尽的遐想。直到1959年美国发明家治?德沃尔和约瑟?英格柏格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命名为Unimate,让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机器人的样子,但什么才是真正的机器人呢?”

尽管是大学,教学设施还相对原始,因为没有条件制作大幅挂图,黑板上挂的是康承业和常新远等人绘制出来的自行研制的机器人图纸,又称蓝图。

大课堂上座无虚席,连过道也站满了,年轻的学生们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他们拿着本子认真地记着。

“1967年日本召开的第一届机器人学术会议上,人们对机器人提出了两个有代表性的定义,一是机器人是一种具有移动性、个体性、智能性、通用性、半机械半人性、自动性、奴隶性等7个特征的柔性机器。另一个分三点,即:一具有脑、手、脚等三要素的个体;二具有非接触传感器和接触传感器;三具有平衡觉和固有觉的传感器。这里描述的不是工业机器人而是自主机器人。而我们研制的重点是工业机器人,因为这个最现实,也最符合提升生产力的要求……”

康一雯坐在最前排,她身边是张良工教授,张教授老了,但是心却是清明的,大脑依旧智慧,他一边听一边频频点头。

“我认为机器人是有一定自主性,并且能够完成人类赋予工作的一种高级机器,这是很现实的,至于自主性机器人仍然停留在科幻小说中,撒·艾西莫夫在小说《我,机器人》中所订立的“机器人三定律”最为着名,这就等于给后续机器人的研发提出了方向,这是很可贵的,但我们仍然要从实际出发。”

张良工教授一边点头一边低声称赞道:“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承业已经有科学家的风范了。”

康一雯不得不应道:“您过奖了,我哥他从小就爱胡思乱想。”

“将来我们国家就会像美国、苏联那样,上天、下海;要像日本和西德那样,在工厂里工人只要按几个按钮就能把所有活儿都干了!这一切美好的愿景都来自于一个东西——机器人!”

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一堂课上了三个小时,学生们还意犹未尽,好多人围着康承业问东问西。

“好啦,让康老师休息一会儿,这会儿他的肚子该饿了,之后还有两堂大课,到时候你们再细问。”

康一雯上前解围,这才把那些学生从康承业身边遣散。

第一天见面后,张良工还没和康承业好好谈一谈,两人吃过午饭来到一间教师办公室。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康承业知道导师这是在考校他,于是仍然像个学生一样回答道:“这件事儿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还记得1965年瑞典斯德哥尔摩那次国际计量学会吗?”

张良工点了点头,眼中流露出遗憾的神色。

“虽然那次我没去成,但是却有一个意外收获,我收到了一袋研究资料,上面只写着请转康承业先生,却并没有落款。”

“哦,那个人是谁?”

张良工眼前一亮,他清楚地记得那次学会康承业并没有出席,谁会把研究成果不远万里送到一个素昧平生的人手里呢?

“很遗憾,到现在也不清楚那个人的身份。”

“这就有点神秘了。”张良工的兴趣更浓了。

“那是一份关于国外开展Robot研究的资料,就是机器人,从此我就对机器人着了迷,我认为这项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它代表着人类工业文明的跨越,可以说这是比蒸汽机到内燃机更大的跨越,甚至比核能的出现还重要,这代表着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谁掌握了机器人技术谁就能够站在金字塔顶端,目前美国自动化工业的发展与机器人技术的进步分不开关系。”

张良工努力消化着新名字,仔细思考这其中的关系。

美国,那个大洋彼岸的国家张教授最清楚不过了,他当年就是留美的,对美国的工业基础和综合国力再清楚不过。

“1972年美元与黄金脱钩,第一次在国际面前失信,之后便处于战略守势,从目前来看明显没有苏联强,但是苏联不会给我们技术支持,这一点是肯定的,今年中美建交,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契机,我们有望从美国手里拿到这种高技术,这次东京的学会就是信号,但我们不是单纯的拿来主义,我们要拿过来研究透彻,做到完全自主化。”

与平日里的嘴笨不同,说到自己痴迷的领域,康承业侃侃而谈,像连珠炮一样说个不停。

“茶水。”

康一雯干脆做起了服务工作。

师生俩越说越兴奋,这茶水端来得正是时候,两人都已口干舌燥。

“既然是这么高科技,你有几分把握拿来,又有几分把握能自主?”张良工提出疑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国蓝途》,方便以后阅读大国蓝途第21章 我,机器人!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国蓝途第21章 我,机器人!并对大国蓝途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