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有一些操作就是那么骚
综合来看的话,很容易发现其分布规律。
沿着长江有一条线,沿着京广线,又是一条线。
两条线一交叉,然后把四个端点也都依次首尾连接上,分布情况就清晰起来。
许多地方一直都是区域的核心城市,足以说明,是有内在原因的。
贾环需要考虑的并不仅仅只是银子。
扬州和苏州这些地方,从战略上来看,基本上是无险可守。
一旦遭遇外敌,基本上战败就在顷刻之间。
而且,贾环所谋划的发展核心,并不是票号。
要知道票号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个筹钱的工具。
筹到了银子之后,更重要的是,能够投入其他产业才行。
相较于扬州苏州这些地方,产业格局已经形成,江宁地区的产业,基本上还算是方兴未艾。
在新的白纸上作画,可比修改已经成型的画作,要容易太多了。
更何况,其他地方虽然经济上很发达,但是文化上,相较于江宁,还是落后了一些。
人才和人力资源,江宁再加一分。
比起其他地区的农业,和传统手工业,贾环更感兴趣的是重工业。
发展这些玩意儿,需要大量的矿产资源,说白了最起码得有山。
扬州和苏州,基本就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有个DER山。
随便挖两铲子,郊区的小山特么的得完犊子。
反正综合考虑之下,贾环就是选择了江宁。
跟太上皇简单解释了一下,也就了然了。
“你说朕把造船厂,也放在江宁怎么样?”
太上皇明显被贾环说的有点心动了,想来想去,想造船的话,还真是这地方最合适。
其实贾环也不是没有其他的建议。
不过想想还是算了。
连崇明岛的地基都还没有那么稳固,更不用提长兴岛了。
基本还不具备发展的条件。
“太上皇英明,微臣以为甚妙。”
“不过咱们得把闽浙还有两广的造船工匠,也都得征发过来,不然的话,仅凭本地的工匠,造战船的话,估计有点悬。”
集权体制下,还是有点好处的,就是不用到处去挖人了。
朝廷是有征发徭役权限的,所谓的徭役,就是给朝廷义务劳动。
自带干粮不说,还没有工钱。
一般都是农闲时节,官府组织大家修河堤,修路架桥之类的工程。
具有集体性和公益性的特点。
“闽浙和两广,是不是有点远了?”
太上皇也不太想折腾那么大动静,尤其还没有做出什么成绩之前,低调一点总没有坏处。
“先用江南本地的工匠不行吗?”
“恐怕不行。”贾环直接就给否了。
开玩笑呢!
即便贾环是个外行,也知道造船跟造船是不一样的。
朝廷几乎就没有造过海船。
所有的外贸,基本上都是外商到港之后,再进行的买卖。
即便有一些海船,也都是民间私造的商船。
规模小就不说了,关键商船和战船,根本就是两码事,各种配置和布置,都完全不一样。
还没造的时候,用途不一样,就已经决定了设计上的巨大差异。
这也是为什么有四十万吨的油轮,但是没有四十万吨航母的原因。
油轮慢点就慢点,倒也无所谓,没那么赶时间,快了灵活性不行,可能反倒还会出问题。
但是航母这玩意儿慢了可真不行。
从太平洋到印度洋,你需要仨月的功夫,等到了仗都打完了。
“咱们要早的是战船,特殊之处就先不说了。”
“更重要的一点是,咱们的战船,是要能够远海航行的,不是内河里的小舢板,江南这地方的工匠,跟闽浙和两广沿海的造船工匠,还是存在技术差距的。”
贾环也不是空口白牙。
之前就已经安排林大调查过了,基本上东南沿海地区搞走私的,基本上都是本地的造船工匠。
这不废话吗?
换成外人,流动性那么大的话,保密性什么的,基本上就是个篱笆了。
不是本地人,也得变成本地人。
送银子,送房子,送媳妇儿,只要能把人留下来都行。
“有没有其他的法子,朕直接下旨征发徭役的话,到时候动静可不小?”
太上皇考虑更多的还是政治影响。
搞海外贸易这事儿,本就没有经过朝廷公议,所以也算不上是朝廷的政策。
不是不想拿出来议一议,有个正经的名头,朝廷也可以行文各地方,操作起来也更加方便一些。
但是考虑到可能的阻力,还是放弃了。
还是利益的问题。
目前东南数省的对外贸易格局是两条线,一条是朝廷允许的,在市舶司管理下的海外贸易。
这一部分只是小头,占比很低。
主要原因就是需要交税,而且比例还不低。
商税是一成,而市舶司的关税,需要两成。
监管不到位的话,许多人是不愿意交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