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就产生了第二条贸易线路,那就是走私。
赚银子的事情,肯定有人乐意做。
做外贸其实挺简单的,地方的大户,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把一定范围内的产品,诸如丝绸,茶叶,瓷器等,全都集中起来。
然后贩卖给那么几家,市舶司核准的,具备外贸资格的商号。
最后跟外商达成交易。
进口的商品,差不多也是这个路径,集中进口,分发销售。
一开始的时候,外商都在市舶司手里捏着,大家也只能认了。
渠道为王嘛~
等到多做了几次买卖之后,几家搞进出口的商号,就直接跟外商搭上线了。
双方都乐意给市舶司交银子。
国内出口的是两成的税,国外进口的,关税都加到了五成,数额非常庞大。
不乐意出的话,就开始动歪脑筋。
反正渠道已经有了,只要绕开市舶司交易就行了。
一般的商人肯定这么干。
要不怎么说,格局有点小了。
这几家没有绕开市舶司,而是选择拉市舶司下水。
每年在市舶司,完成一定额度的交易之后,多出来的部分,再进行场外交易。
这就是格局,这就是体贴。
得让市舶司提举,对朝廷能有个交代。
有这样的下属,上官怎么还好意思为难人家。
再说了,场外交易的银子,市舶司又不是一点都分不着。
那是有一份固定分成的,而且是优先给付。
反正市舶司上下都挺满意,外快比本职的薪俸,高了不止五个LEVEL。
大家族可以这么做,底下的人肯定眼热。
有利润就有人动歪脑筋。
比如浙南地区,比如福建的沿海山区,还有两广的偏僻地方。
跟市舶司的外商,肯定是不太容易勾搭上了。
当然,也不敢轻易勾搭。
如果要是拿着这些小门小户的报价,去压大家大户报价的话,回头还不知道是怎么个死法。
所以主动出击,找到新的贸易渠道,就成了必然选择。
其实挺简单的。
可以想办法找个工作,混到外商或者朝廷以及大户的船上,干个两三年。
摸清楚了航线,以及船只的构造之后,模仿着来就是了。
照葫芦画瓢,咱们可是专业的。
船只的构造可能搞不太清楚原理,除非买两条回来,先拆开分解一下看看。
然后试试一比一造出来之后,再装回去,没多零件,没少零件,说明问题就不大。
近海测试一下,然后再逐步往远处推进。
难度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反观航线,可能才是最核心的资源。
不管是海上的航线,还是天上的航线,都是一样的有限。
看着大海挺宽阔的,比江湖什么的,面积大很多。
但是能够通船航行的地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尤其是距离最优的航线,更是难搞。
以远海航行为例,选择航线的时候综合考虑的因素很多。
不是说,弄条船,插两根桨,然后装上货,两点之间连个线,奔着方向直接去就行了。
不说海底地形的因素影响,可能吃水还没有那么深。
最起码洋流和风向,这两样因素得先弄清楚吧。
都知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逆着洋流和风向行船的话,应该算是双重打击吧。
而且海水的密度什么的也不总是一直均衡的。
这玩意儿可影响吃水的深度。
可以丢个大西瓜在水里试试。
看看只有水的时候,平稳下来,沿着水面画条吃水线。
然后往里面倒两袋子盐,搅和均匀了之后,再看看吃水线有没有变化。
肯定往上浮起来了。
当然这不是最可怕的,要是突然从高密度的海水区域,直接冲进了低密度海水区域的话。
掉深就不可避免。
船越大,载重越大,影响就越大。
搞不好直接就翻了。
说回来。
太上皇不希望在战斗力,或者说规模没达到足以改变格局之前,就闹得沸沸扬扬。
肯定要面临更多的阻力。
动了人家利益了。
官办,或者受监管的进出口贸易,规模越大,走私的规模就越小。
别的不说。
到时候朝廷的水师,直接把沿海的重要航路全都封了,没有允许不能通过。
直接查完税证明,走私基本上也就完犊子了。
所有的道理,还是得靠物理手段来执行。
“倒也不是没有办法。”
贾环斟酌了一下,十分为难给了个说法。
“什么办法?”太上皇追问道。
“要是不能征发徭役的话,还得控制影响力的话,就得筛选一下,把规模控制到最下,然后花银子挖人过来。”
一旦开始这么搞的话,就是个巨大的工程,贾环肯定是不乐意的。
太特么的费劲了,而且还是费时间,费银子。
直接让地方官搞定不就好了,而且本地人还知道底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