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这话深刻啊,这是至理名言,得记下来。”春秋时空,孔子赶忙奋笔疾书。
...
明成祖时空,朱棣一脸感慨道:“不得不说,这位伟人的确是不世出的天才,他不仅在军事上用兵如神,在政治上高瞻远瞩...”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思想上,他也同样辉耀千古,只怕是无论孔孟,还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不及也。”
朱高炽掏出了一个红色的小本子,情不自禁的接过了朱棣的话。
朱棣有些惊讶的看了朱高炽一眼,但没有说话。
...
“那红本本是什么?博主给我们的书里面有没有?”汉高祖一脸的好奇。
...
“哦?”秦始皇面无表情的发出了一个音节。
...
唐太宗李世民:“那本书到底写了什么?能让一个太子居然如此的崇敬,朕真的很想看看。”
...
【历史上有没有悬案呢?
那必然肯定一定是有的,但悬案之所以叫悬案,那肯定是因为有线索,而没有确实的证据,因此无法确定的案子,才叫悬案。
阴谋论的那些说法,最多可以叫做动机,线索呢?一点都没有怎么能直接下定论呢?
就像现代刑侦,假如一个人出了事死了,警察肯定是先调查现场,先判断是自杀还是他杀。
如果判断为他杀,一般会调查了解这人的社会关系,特别是有矛盾的关系,但这也只是为了缩小调查范围,但不可能是说只要跟这人有矛盾,就直接给人定成凶手,最终还是要找到确实的证据才行。
皇权和官僚,皇帝和官员,有矛盾,有利益冲突,是正常的事情,没有一个皇帝,没有一朝官员能够避免,古今中外,概莫如是
把这种矛盾当做谋杀的动机,可以说是比十分还勉强。
至于线索,阴谋论认为,杨荣,马云等人秘不发丧就是线索,有鬼。
但是,在古代,皇帝死了,哪怕是正常死亡,死在京城,那都是天大的事情。
即便是有明确的继承人,哪怕是所有人都不想搞事情,就等着继承人上位,权力交接平稳的情况,但其实都是相对风起云涌,暗流涌动之时,各方势力也都要严阵以待,以免出现什么意外问题。
而朱棣的情况是带着大军出征在外的时候死了,再加上汉王朱高煦一直都有争继承人的意思和行动等等。
这样的情况,朱棣一死,立马就公开,是真不怕出问题啊?
看看齐桓公和公子纠,当年为什么都想拼了命的先回到都城,那不就是想要先一步回去控制
慢了的人,那就没办法咯。
来软的,没名义,来硬的,局势又不在你掌握中,还是坚持要硬干,那就是谋反!
...
就比如说宋太宗赵光义和宋真宗赵恒的传位还是比较平稳的吧。
但是,当时的情况是什么样子呢?
赵光义病重,召见吕端,吕端去了,看到只有李皇后和王继恩在场,于是悄悄在
赵光义病重,召见吕端,吕端见在场只有李皇后和王继恩,于是悄悄在笏板上写下大渐二字,派人赶紧送给太子赵恒,意思是让他赶紧进宫。
等到赵光义彻底驾崩后,王继恩来通知吕端,吕端反手就将王继恩给关在房子里,并派人看守,不准他出来。
然后立马去面见赵光义的遗体,并用赵光义的遗愿,将皇后给驳斥得无话可说,然后就带着百官迎接太子赵恒,拥立他登基。
至于其中有啥隐情吗?倒是有,因为王继恩,李皇后和其他有几个人打算拥立皇长子。
而且赵光义也有一段时间,不太喜欢他这个太子哦。
所以啊,这赵光义死在皇宫里,太子赵恒虽然没在皇宫,但还是在京城的,再加上遗诏也是让太子继位,都能够如此的暗流涌动。
就朱棣驾崩时的情况,要不提前控制好局面,指不定要出什么大问题呢。
所以,杨荣他们的做法有什么问题吗?】
...
“这能有什么问题,这不是基本操作吗?朕真是想不明白,不是说那现代社会人人读书,还有义务教育嘛,这样的阴谋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在信啊!”
汉高祖刘邦说道。
...
“傻子呗。”隋炀帝杨广道。
...
看到隋炀帝露脸,隋文帝的脸色立马就黑了下来。
“这混账东西,还有脸接汉高祖的话!”
...
唐太宗道:“这确实就应该要这样做,没什么好怀疑的啊。”
...
【那么,我们来看看另外一个流传非常广,深入人心的赵匡胤,赵光义的“烛影斧声”的故事。
这也是很多历史学家,学者都会去深入去考究的事情,虽然最后得出的结论基本都是不可信。
但看看朱棣的死,历史学家,学者们都懒得去考证那些什么野史,懒得说,一句话带过。
那么,我们看看“烛影斧声”的野史是怎么说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