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千古一役:塑造“南衙(宰相府)北司(宦官)”权力格局根本转折
甘露之变之后,唐朝的中央权力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此之前,虽然宦官已经专权,但宰相府等朝廷机构仍然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南衙北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权力制衡关系。但甘露之变后,宦官集团彻底摧毁了朝臣集团的有生力量,宰相府的权力被极大地削弱。
仇士良掌控下的宦官集团成为唐朝中央政权的实际主宰者。他们通过控制神策军,掌握了京城的军事力量,又通过操纵皇帝的废立,掌控着皇权。南衙的官员们只能在宦官集团的阴影下苟延残喘,整个朝廷的决策权基本落入宦官之手。这一权力的根本转折标志着唐朝政治走向了更加腐朽黑暗的深渊,国家机器在宦官集团的操纵下逐渐失去正常运转的能力。
(二)制度化操控
1. 重组神策军指挥体系:将禁军完全纳入宦官管辖范围
神策军在唐代后期是中央禁军的主要力量,掌握着国家的军事命脉。仇士良深刻地认识到控制神策军对于巩固宦官集团权力至关重要。他对神策军的指挥体系进行了全面的重组。
他将军队的各级指挥权牢牢掌握在自己和亲信宦官手中。在军队的招募环节,他利用宦官集团的权力和财富,招募自己的亲信和势力进入神策军。在军队的训练和管理方面,他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使得士兵们只对宦官指挥官负责。通过这种方式,仇士良将神策军完全变成了宦官集团手中的私人武装,成为他们在朝廷内外推行专权的有力工具。
2. 改革选官机制:通过掌握枢密承旨职务垄断官员升迁权
唐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原本有一定的规范和程序,如科举制度、门荫制度等。然而,仇士良通过掌握枢密承旨这一重要职务,对选官机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
枢密承旨是宦官集团中负责传达皇帝旨意、参与朝廷机密事务的重要职位。仇士良利用这个职位,干预官员的选拔和升迁。他不再按照正常的选拔标准来挑选官员,而是根据自己的利益和政治需要来决定官员的命运。那些与他关系密切或者愿意依附于宦官集团的人很容易得到升迁的机会,而那些坚持正义、反对宦官专权的人则被排除在官场之外。这种选官机制的改革,使得整个官僚体系被宦官集团所腐蚀,官员们为了保住自己的仕途,不得不向宦官集团低头。
3. 酷吏政治网络:建立“察事厅子”组织严密监视朝官与藩镇
仇士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建立了一个名为“察事厅子”的酷吏政治网络。这个组织的主要任务是严密监视朝官和藩镇的一举一动。
在京城,他们的密探遍布各个角落,无论是官员的府邸、朝堂还是市井小巷,都在他们的监视范围之内。一旦发现朝官有任何不利于宦官集团的言论或行为,他们就会立即向仇士良报告。对于那些被认定有罪的官员,仇士良会毫不犹豫地进行打压,轻则罢官贬谪,重则处以极刑。对于藩镇,他们也通过各种手段收集情报,一旦发现藩镇有反抗中央的迹象,就会向宦官集团汇报,然后宦官集团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对藩镇进行军事打击或者政治分化。这种酷吏政治网络的存在,使得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恐怖的政治氛围之中,人们不敢言论自由,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三、阴影统治:权力巅峰的暗黑统治术
(一)恐怖平衡术
1. 矛盾平衡:同时控制十余名傀儡帝王(文宗/武宗/宣宗)
仇士良在权力的巅峰时期,掌控着皇帝的废立大权。他如同一个邪恶的操偶师,同时操控着十余名傀儡帝王,其中文宗、武宗、宣宗等都是在他的阴影下登基或被废。
他深知控制皇帝是维持宦官集团权力的关键所在。文宗在他的掌控下,虽然有心恢复皇权,但却一直被宦官集团压制,最后郁郁而终。武宗继位后,仇士良利用自己的权力影响力,试图继续控制皇帝。然而,武宗并非完全的傀儡,他有自己的想法和手段。仇士良在与武宗的博弈中,依然试图维持自己的权力平衡,但最终逐渐失去了对武宗的完全控制。宣宗继位后,宦官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更加复杂,仇士良在控制宣宗方面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他仍然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维持在皇帝面前的权威。
2. 权力演示:武宗初期“立储案”中公然废立新帝候选人
在武宗初期发生的“立储案”中,仇士良充分展示了他在权力操控方面的手段。“立储”是封建王朝中的重大事件,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走向。仇士良在这件事情上公然介入,试图按照自己的意愿废立新帝候选人。
他利用自己在宫廷和朝廷中的势力,支持自己中意的皇子,同时打压其他有竞争力的皇子。他通过操纵宫廷内的各种势力关系,制造舆论,试图让皇帝按照他的意愿做出决定。然而,武宗并非完全被仇士良所左右,他在处理“立储案”时,也表现出了自己的政治智慧。尽管仇士良在这一事件中未能完全如愿,但他的行为却彰显了他在权力巅峰时期对皇位继承这一重大事务的公然干预,这种行为进一步暴露了宦官集团专权的黑暗本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