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虽然贾氏是汉章帝的生母,但是汉章帝一直被明德马皇后抚养长大,只认马家是其外家,所以贾氏最终不能登上太后的位置,贾家的亲族也没有收到荣誉和宠信的。
一直等到马皇后驾崩,汉章帝才给贾氏加上诸侯王的赤绶,安车一驷,永巷宫人二百,御府杂帛二万匹,大司农黄金千斤,钱三千万。
惟校书郎杨终,上言国家少事,应即讲明经义,近年文士破碎章句,往往毁裂大体,不合圣贤微旨,当仿宣帝博征群儒,讲经石渠阁故事,永为后世模范云云。
自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汉朝君主的统治思想支柱。但是由于当时各家儒学学派传承不同,对于儒家经典的版本、内容多有争议。虽然汉宣帝时曾召开“石渠阁会议”加以统一,但是经历王莽新朝的战乱之后,各家的歧异再次抬头。汉光武帝刘秀于中元元年(公元56),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纬之学正式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为了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学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起来,建初四年(公元79),汉章帝依议郎杨终奏议,仿西汉石渠阁会议的办法,召集各地着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白虎观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中州中路北侧王城公园),讨论五经异同。这次会议由章帝亲自主持,参加者有魏应、淳于恭、贾逵、班固、杨终等人。
会议由五官中郎将魏应秉承皇帝旨意发问,侍中淳于恭代表诸儒作答,汉章帝亲自裁决。这样考详同异,连月始罢。当年冬十一月壬戌,章帝邀集名儒、诸王集于白虎观,由五官中郎将魏应代表皇帝发问,其后各家儒生加以讨论,形成共识后由侍中淳于恭加以回答,此后章帝再亲自决定对此答案是否满意。
会议的讨论程序也很严格,分别由魏应和淳于恭掌握,两人既是官员,也是经学方面的研究大师。魏应早年在洛阳求学,读书时候闭门苦读,即使身处繁华的洛阳城,也从不外出游玩,因此受到人们的赞誉。
在白虎观会议上,讨论的程序严格,涉及性的话题也不少。比如讨论音乐问题,魏应出的题目,是为什么音律有宫商角徵羽五个音?有学者回答说,这是从五行学说衍生的,五个音色分别对应着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元素。又从五音五行说到五性和五脏。举一反三,抛砖引玉。
又如讨论政治问题,魏应问,为什么国家要立太子?会中有学者回答道,因为《春秋》之中有过记载,是为了预防奸臣篡逆,杀掉君主而引起动乱。会议中又确立“三纲六纪”伦理体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核心,辅以诸父、兄弟等六种人际关系规范。??这些观点由淳于恭汇总后,呈现给了汉章帝,最终由皇帝加以认可。
又比如,“辟雍”一节讲到贵族子弟在学宫里的课程安排,除礼仪、音乐、舞蹈、诵诗、写作、射箭、骑马、驾车外,居然也有性教育。这可能是因为贵族子弟从十岁到二十岁都在学校过集体生活,这个问题需要重视。
白虎观会议连续举行了一个多月,会后,班固奉旨对会议内容加以总结,写成《白虎通义》四卷。(《白虎通义》实际就是这次会议的记录。作为这次历史性会议结果的集中体现者,是《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德论》《白虎通》等。《旧唐书·经籍志》说它是汉章帝撰,《新唐书·艺文志》说它是班固撰。实则是班固作为史臣对当时的白虎奏议加以系统整理的结果。
当时有侍中丁鸿,表字孝公,颍川郡定陵县(今河南省郾城区)人。
丁鸿的父亲丁綝,随东汉光武帝刘秀征战有功,官至河南太守,封陵阳侯。丁鸿十三岁时,跟随名儒桓荣学习《欧阳尚书》,三年后,明白了章句,善于论辩,立志深造,穿上布衣,挑着行李,不远千里求学。
早在丁綝跟随刘秀征战时,丁鸿与弟弟丁盛居在一起,他怜爱丁盛年幼却一同忍受寒苦的生活。等到丁綝死后,丁鸿应世袭受封,上书让国给丁盛,没有得到回批。安葬父亲后,孝服挂于庐墓而溜走了,留信给丁盛道:“丁鸿贪经书,不顾恩义,少而随师学习,生不供养父母,死不能尽孝道,皇天先祖,并不保佑帮助,身受大病,不堪茅土。前次上书言明病情,愿辞爵给弟弟,奏章搁置没有回批,时间迫近当袭封爵土。谨自放弃袭爵,到外寻求良医。如果病治不好,死在沟壑算了。”
起初,丁鸿与九江人鲍骏一同拜桓荣为师,二人的关系很好。丁鸿逃封时,与鲍骏在东海国相遇。丁鸿装作不认识鲍骏。鲍骏挽住丁鸿,责备道:“从前伯夷、吴季札。处在乱世,所以得以申其让国之志。《春秋》的大义,不因家事废王事,现在因兄弟的私情而断绝父亲不灭的基业,可说是聪明吗?”丁鸿很受感动,流泪叹息,回去就国,开门教授学徒。鲍骏上书称丁鸿“经学至行”,汉明帝刘庄十分赏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