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元六年(公元94年),陈宠代郭躬做廷尉。性格仁慈矜特。后来做了审判官,多次议论疑案,常亲自上奏,每附经典,务从宽恕,皇帝常听从他,救活的犯人很多。那些深文刻敝的案件,这时才减少许多。陈宠又清理律令条法,出于《甫刑》的除掉。并且说:“臣听说礼经三百,威仪三千,所以《甫刑》杀头的大辟罪二百,五刑之类三千。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就入刑,相互为表里。今律令死刑六百一十,耐罪千六百九十八,赎罪以下二千六百八十一,出于《甫刑》的一千九百八十九,其中四百一十大辟,千五百耐罪,七十九赎罪。《春秋保乾图》说“:王者三百年一蠲法。”汉兴以来,三百二年,宪令稍增,科条无限。又律有三家,其说各不相同。应该令三公、廷尉平定律令,应经合义的,可使大辟二百,而耐罪、赎罪二千八百,并为三千,全部删除其余令,与礼相应,来改变万人的视听,以致得到刑措不用之美誉,传之无穷的后代。”
这个建议还来不及施行,陈宠碰上诏狱吏与囚犯交往抵罪。朝廷为此下诏免刑,为此救活了成千上百人命。陈宠被拜为尚书。升为大鸿胪。陈宠经历二郡三卿,所在都有事迹被称于当时。
惟司空张奋免职,后任为太仆韩棱,韩棱以刚直着名,迭见前事,当然为众望所归。太尉张酺,因病乞休,尝荐魏郡太守徐防自代,汉和帝进大司农张禹为太尉,征徐防为大司农。
张禹襄国人,族祖姑曾适刘氏,就是光武帝祖母;祖况随光武刘秀北征,战殁常山关;父张歆为淮阳相。张禹笃厚节俭,师事前三老桓荣,得举孝廉,拜扬州刺史。
张禹曾经渡江巡行所属郡县,中原的人都认为江中有伍子胥的魂魄,很难成功渡过去。张禹准备渡江,官吏坚决请求,张禹不听。张禹严厉地说:“伍子胥如果在天有灵,知道我立志要审理冤案错案,难道会危害我吗?”张禹于是就挥动船桨,成功过了江。
徐县北部边界有个蒲阳坡,附近有许多良田,可是都淤塞荒废,没有人修整。张禹带领百姓修建水闸,疏通沟渠,引水灌溉,于是开垦出几百顷常年耕种的良田。劝勉率领官吏和百姓,供给他们种子,并亲自参加劳动,于是田地大丰收。邻近郡县贫穷的人,投靠张禹的有一千多户。屋子一栋接一栋,蒲阳坡的下面成了一个城镇。后来一年多,开垦的田地达一千多顷,老百姓解决了温饱,能自给自足。功曹戴闰,是前太尉的属官,权势可使郡内震动。犯有小的罪过,张禹命令他主动到徐县的狱中去,然后依法治他的罪。自长史以下的官吏,没有不感到震惊收敛的。
后来张禹历行郡邑,决囚察枉,民皆悦服。嗣转兖州刺史,亦有政声。入为大司农,吏曹整肃,及擢拜太尉,正色立朝,为朝廷所倚重。
徐防,沛国铚(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亦有令名,祖父宣,为讲学大夫,以《易》教授王莽。父宪,亦传宣业。祖宣父宪,皆通经术,至徐防世承家训,举孝廉,乃入为郎。
《后汉书》说徐防“体貌矜严”,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有气质。热心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的汉明帝刘庄看见他气质非凡,十分欣赏,升他为尚书郎,掌管机要。《后汉书》卷四十四《徐防传》中有这样的记载:防体貌矜严,占对可观,显宗异之。
徐防这个人做事小心谨慎,侍奉皇帝毕恭毕敬。汉和帝永元初,徐防迁任司隶校尉。司隶校尉负责监察在京百官的各种不法行为。皇帝召集朝会的时候,司隶校尉与御史中丞、尚书令三人有单独的席位,称“三独坐”。
后来,徐防出任魏郡太守。按照东汉制度,皇子封王,以郡为国。每国置傅、相各一人。傅主要负责王府事务;相就是郡太守,主要负责各类政务。
永元十年,徐防先后迁任少府、大司农,掌管钱谷之事。
永元十四年,汉和帝因为张酺的推荐引召徐防拜为司空。
东汉的中央政府组成沿用西汉制度,以三公领九卿为基本架构。三公分别为太尉、司徒、司空。东汉任命三公多以知名经师为之,以宣扬经术治国的理念。三公掌谋议国之大政。东汉唯以太傅为上公,三公的地位仅次于上公。司空领宗正、少府、司农三卿,主要负责水利工程、城防建筑、宫室营建等事务。司空与太尉、司徒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
刚好这个时候,司空韩棱逝世,太常巢堪代任,未能称职,于是汉和帝进升徐防为司空。
徐防留意经学,分析章句,经训乃明。就是司徒鲁恭,亦以通经致用。鲁恭的弟弟鲁丕更是好学不倦,兼通五经。
汉章帝初年时,诏举贤良方正,应举对策,约有百余人,独不同时应举,得列高第,除为议郎,迁新野令,视事期年,政绩课最。擢拜青州刺史,后复调为赵相。门生慕名就学,追随辄百余人,关东人互相传语云:“五经复兴鲁叔陵。”叔陵即是鲁丕的表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