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涿人卢植,之前曾经献书窦武,劝令辞封让贤,窦武不能听用其劝,遂导致被奸人宦官陷害冤枉而死。
卢植嗣由朝廷征为博士,出拜九江卢江各郡太守,并有政绩,入补议郎,转为侍中,进授尚书。
卢植身长八尺二寸,声如洪钟。性格刚毅,有高尚品德,常有匡扶社稷,救济世人的志向,不苟合取容,言论切直,不喜欢做辞赋,能饮酒一石。他年少的时候,拜大儒马融为师,并引荐郑玄为同门。卢植博古通今,喜欢钻研儒学经典而不局限于前人界定的章句。马融是外戚豪族,乃是明德皇后的从侄,明德皇后,即是汉明帝皇后马氏。马融家富才豪,不拘小节,居处服饰,好尚奢华,经常在高堂之中悬挂红色的纱帐,在前面传授学生门徒知识,而家中却常有歌女表演歌舞,而卢植在马融家中学习多年,从未为此瞟过一眼,马融由此对卢植非常敬佩。
及卢植学成辞归,亦阖门教授生徒,门下弟子有刘备、刘德然、公孙瓒及高诱等。卢植为人秉性刚毅。
建宁元年(168年),窦皇后之父窦武因为援立汉灵帝刘宏即位有功,被拜为大将军,开始掌控朝政,当时窦武想要为其族人封爵,卢植以布衣身份上书给窦武,劝阻窦武封爵,而窦武不听。后来窦武在当年九月辛亥发生的政变时,因走漏消息政变失败被杀。
此后,州郡屡次征辟卢植,他都不应。直到建宁(168年-172年)年间,被征为博士,才开始步入仕途。
熹平四年(175年),扬州九江郡蛮族叛乱,朝廷认为卢植文武兼备,于是拜他为九江郡太守。卢植到任后,很快便平定叛乱。之后,卢植因身体健康原因而辞职。
同年,由蔡邕、张驯等人发起的校勘儒学经典书籍的建议得到朝廷批准,并将以刻成石碑的形式立在太学门口,史称“熹平石经”或“太学石经”。卢植上书自荐,参与编修。
后来,庐江郡发生蛮族叛乱,朝廷因为卢植在九江郡担任太守时,对当地人有恩威信义,于是拜其为庐江郡太守。卢植深知为政之道,在庐江为政清简,只是按照大原则办事而已。
一年多后,卢植又被召回朝廷担任议郎,与马日磾、蔡邕、杨彪、韩说等人一起在东观校勘儒学经典书籍,并参与续写《汉记》(史称《东观汉记》)的工作。但是汉灵帝认为写书不是紧要的工作,便又拜他为侍中、尚书。
光和元年(178年)二月一日,天空发生日食。
卢植已迁擢为尚书,见宋氏无辜遭祸,与各种秕政相寻,不由的触动热诚,因上阵八事,请即施行。语繁不及备录,由小子撮要如下:
一、用良,谓宜使州郡核举贤良,随方委用。
二、原禁,谓历届党锢,多非其罪,应悉加赦宥。
三、御疠,谓宋后家属,无罪横尸,致成疫疠,当一律妥埋,以安游魂。
四、备寇,谓侯王之家,赋税减削,愁穷思乱,必致非常,宜使给足,以防未然。
五、修体,应征有道之人,若郑玄诸徒,陈明洪范,禳解灾咎。
六、尊尧,谓郡守刺史,一月数迁,宜依黜陟,以彰能否,纵不九载,可满三岁。尧帝时,九载考绩,故植以尊尧为条目,但当时三公屡易,不止郡守刺史,植言尚失之偏见。
七、御下,谓请谒希荣诸敝习,概宜禁塞,迁举之事,责成主者。
八、散利,谓天子之体,理无私积,宜弘大务,蠲略细微。
这八事陈将进去,汉灵帝竟然无一采取执行;惟宋后家属,听令内侍收葬,不再过问。太尉张颢,任职半年,没有什么建树,且因天灾迭见,朝廷把他免官,用太常陈球为太尉;又司空来艳生病去世,进升屯骑校尉袁逢为司空。袁逢即是前司徒袁隗的同胞兄长,承父袁汤之遗荫,袭爵安国亭侯,汉灵帝刘宏入嗣,袁逢曾居官太仆,预议迎立,故尝增封三百户。袁隗先为司徒,袁逢继为司空,虽然是世家显宦,实际由中常侍袁赦推荐,故先后超迁。附阉宦以增荣,行谊可知。
隐士袁闳,就是袁逢袁隗从子,常私语家人道:“我先公福祚留贻,后世不能修德承家,乃好慕荣利,与乱世争权,恐不免为晋三却了!”
(三却,并为晋厉公所杀,事见《春秋左传》。)为此袁闳居安思危,所以蛰居土室,久伏不出;遇有从父馈遗,一介不受,甚至母殁丁忧,亦未闻出室送葬;乡人目为狂生。哪知他无穷感慨,激成畸行,从前箕子佯狂,接舆避世,都操这种主意,看官幸勿视同怪物呢!
陈球夙怀忠直,只是做了两个月太尉,便被那些阉党排挤,借着日食为名,坐致策免,朝廷更任光禄大夫桥玄为太尉。桥玄亦有重名,历任司徒司空,均因朝廷昏乱,无力挽回,自请弹劾求请离职而去。汉灵帝因他素孚物望,屡罢屡召,及升任太尉,就职月余,又复托病乞休,有诏赐假养疴;又逾两月,仍以衰病告辞,朝廷乃再起段颎为太尉,使玄食大中大夫禄俸,就医里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