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受命后,复遣张纮赴往许都,贡献方物。曹操又上表孙策为讨逆将军,进封吴侯;留张纮为侍御史,且征还前会稽太守王朗,使为谏议大夫。
孙策已得荣封,声望日隆,江东人士,陆续趋附,得众数万;因令周瑜还镇丹阳。适而袁术令从弟袁胤为丹阳太守,接替周尚后任。
周尚为周瑜从父,既已卸职,便邀周瑜同返寿春,周瑜不得不从。周尚引周瑜见袁术,袁术看他仪表非凡,欲令为将;周瑜独固辞,但自求为居巢长,袁术未识周瑜之意,当即依允。
周瑜即日辞行,到了居巢,因为军中缺粮,听闻得临淮人鲁肃,慷慨好施,于是就率数百人前往拜访,乘便贷粮。实是试看鲁肃。鲁肃一见倾心,立即答应,将家中两座粮仓之一的存粮(约三千斛,合三十六万斤)全部赠予周瑜,并婉拒返还提议。
周瑜以为与鲁肃初会,便得他一囷厚赠,益信鲁肃名不虚传,遂握手论交,订为知己,方才告辞。
鲁肃告别周瑜后,忽然接到袁术使命,令为署东城县长,他明里接受为拜受,暗地里挈家中老幼,及同志少年百余人,竟而来到居巢,就住与周瑜商议。
周瑜问明来意,即呼鲁肃表字,说道:“子敬与我同意,我亦知术终无成,故乞得此差,以便东行。”
说着,即弃官整装与鲁肃渡江,使鲁肃家人留居曲阿旧宅,自偕鲁肃前往面见孙策。
孙策闻周瑜复至,亲自出来迎接周瑜;周瑜引导鲁肃也与相见,孙策与谈数语,亦知鲁肃非常人,改容敬礼,且授周瑜为建威中郎将,给兵二千人,骑五十匹,使偕鲁肃出屯牛渚营;自领兵前往讨伐丹阳贼帅祖郎,亲与搏战,活擒归营。
祖郎匍伏谢罪,孙策微笑道:“我前在曲阿,被尔无端掩袭,砍破马鞍,今被我擒来,本应处死;但自念创军立业,不宜记嫌,尔诚能自知前过,我当赦汝!不必惊慌。”
祖郎接连叩头,情愿投诚。孙策即命人将其释缚,署为门下贼曹。缉贼之官。
会闻刘繇旧将太史慈,窜居芜湖山中,结众数千人,自称丹阳太守,出略泾县,号召山越,欲与刘繇复仇,孙策复提兵前往讨伐,连战数次,未能得手;嗣至勇里设伏,诱太史慈入险地,才得将太史慈制住。
孙策亲与其解缚,笑着握住太史慈手,说道:“尚记得神亭时么?若尔时为卿所获,可相害否?”
太史慈亦笑答道:“也未可知。”
孙策大笑道:“今当与君同休戚,幸卿毋嫌!”
说着,即携太史慈入帐,延令上坐,咨问进取方法。太史慈谦让道:“破军之将,何足论事?”
孙策婉驳道:“昔韩信得李左车,谘询大计,终得成功;今策欲向卿决疑,愿卿勿辞!”惟能虚心用人,才为英雄。
太史慈乃说道:“刘军新破,士卒离心,若至四散,恐难复聚,愚意欲出抚余众,引为公助,未知公可相信否?”
孙策起谢道:“这正为策所深愿,明日日中,望卿归来。”
太史慈应声即去。诸将进谏道:“太史慈如何纵去?恐明日必不复还。”
孙策摇首道:“子义乃青州名士,素尚信义,决不相欺。”能知人,方能用人。诸将似信非信。
到了次日,孙策预备酒食,立竿候影,影至日中,太史慈果然挈众归报。孙策下座相迎道:“卿真信人,不负策一番赏识呢!”遂命左右搬出酒肴,与共欢饮,至暮方散。
越宿即署为门下督,使与祖郎同作前驱,班师还吴。嗣闻刘繇转奔豫章,得病身亡,余众万余人,欲奉豫章太守华歆为主,华歆尚未敢受;孙策即进太史慈为折冲中郎将,遣令前往招安。且语太史慈道:“刘繇受命朝廷,名正义顺,我非敢与繇相抗,只因我先君遗众数千,尽属袁公路,不得不借此索兵,进据曲阿;我本遣从兄贲往守豫章,终因朝廷简授华子鱼,留贲不遣。子鱼即华歆字,孙贲为豫章太守,由策所授,至此借策叙明前后,方不至矛盾。公路僭逆,我即与绝交,可见我非真叛汉,不守臣节。今刘繇遽亡,恨我不及与他面辩;今繇子在豫章,未知华子鱼待遇如何,亦未知旧部肯否相依?卿可往宣我意,慰谕该部。该部愿来,便与同来,不愿来亦听彼自便,并看华子鱼能否抚民?一切劳卿裁夺,需兵若干,也由卿自酌罢!”
太史慈答说道:“将军量同桓文,宥慈死罪,慈当尽死报德;今奉命往抚,并非与争,兵不宜多,多兵反使滋疑,数十人便足敷用了!”说罢,即出外治装,隔宿起行。
程普等进言道:“慈若出使,必北去不还!”
孙策慨然道:“子义舍我,将依何人?”可谓是知彼知己。
翌晨为太史慈送行,亲至昌门饯别,把腕与语道:“何时可还?”
太史慈答称约六十日。两下分手,一出一归,左右尚谓遣慈非计。
孙策作色道:“诸君勿复言,我知子义不轻然诺,行必践言,何至负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