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晋武帝司马炎的继后杨氏,名芷,字李兰,小名叫做男胤,年方二九(二九十八,年方二九就是十八岁),饶有姿容,并且德性婉顺,能尽妇道。详叙后德,影射下文贾后之悍。
杨芷自从入继中宫,与晋武帝司马炎情好甚欢,大略与前后相似。继后杨芷之父杨骏曾为镇军将军,至是进任车骑将军,封临晋侯。
杨骏有弟杨珧,任职卫将军,独上表陈情道:“纵观古今,凡一族二后者,没有保全的,必受灭亡宗族之祸,请求将我的表章收藏在宗庙。如果微臣将来说的话得到证实,可免我之祸。”看似似有先见,然而看到后文,实在就是要挟之语。
晋武帝司马炎准如所请,于是将杨珧文表留藏。惟杨骏自恃国戚,仗宠生骄,尚书郭奕等,上表称杨骏器量狭小,不宜重任,晋武帝司马炎因为继后杨芷之推爱,竟而无有少许省悟。又是一误。
镇军将军胡奋,见杨骏骄侈,竟直言相规道:“公仗着女儿为皇后,真是越来越强横了。历观前代历史,凡是和天子结亲的,没有不遭灭门之祸的,只不过早晚而已。看你的举止,正该因此而加速祸患的到来。”
杨骏瞿然道:“您的女儿不是也在天子家里吗?何必责我?”
胡奋闻言,微笑说道:“我的女儿只是给你的女儿当仆人而已,不可能造成什么好处或害处!不如公门显赫,令人侧目,此后还请公三思!”可谓是诤友。
杨骏终不以为意,并且还怀疑胡奋是心有妒意,怏怏别去。既而卫将军杨珧等,上言“古时封建诸侯,实为屏藩王室起见,今诸王公皆在京师,实与古意未合,应一律遣使出镇,俾就外藩。且异姓诸将,散屯边疆,非皆可恃,亦宜参用亲戚,隐为监制”云云。
晋武帝司马炎于是核定国制,就户邑多少为差,分为三等。大国置三军,共五千人,次国二军,共三千人,小国一军,共一千五百人。凡诸王兼督军事,各令出镇,于是徙扶风王司马亮为汝南王,出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琅琊王司马伦为赵王,兼领邺城守事。渤海王辅司马孚三子。为太原王,监并州诸军事。
东莞王司马(亻由)已莅徐州,徙封琅琊王。汝阴王司马骏已赴关中,徙封扶风王。又徙太原王司马颙,司马孚之孙,为后来八王之一。为河间王,河间王司马威为章武王。司马威亦是司马孚之孙。尚有疏戚诸王公,悉令就国。
大家恋恋都中,不愿远行,奈因王命难违,不得已涕泣辞去。寻又立皇子司马玮为始平王,司马允为濮阳王,改为新都王,司马遐为清河王,数子年尚幼弱,皆留居京师。
征南大将军羊祜,久镇襄阳,垦田得八百余顷,足食足兵。襄阳与东吴边境接壤,吴主孙皓,乃是吴主孙权之长孙,粗暴骄淫,好酒 渔 色。
且说如今东吴之主孙皓,二十三岁时由群臣拥戴登基为帝。到了凤皇二年(273年)春三月,西晋的泰始九年,东吴皇帝孙皓任命陆抗为大司马。秋九月,东吴皇帝孙皓改封淮阳王为鲁王,东平王为齐王,又册封九个儿子担任陈留、章陵等王。这样一共十一王,每个王派给三千兵。大赦。
吴主孙皓的爱妃派人到市场上劫夺百姓财物,司市中郎将陈声以前是孙皓宠爱的臣子,凭借孙皓的待遇将人绳之以法。爱妃告诉孙皓,吴主孙皓大怒,借口其他事锯断陈声的头,将他的身体扔到四望山之下。
当时吴国有许多谈论吉祥符瑞的人,吴主孙皓向侍中韦昭询问这件事,韦昭说:“这不过是人家箱笼里的寻常物罢了!”韦昭担任左国史之职,吴主孙皓想给自己的父亲作纪,韦昭说:“文皇帝没有登天子之位,应当作传,不应当作纪。”
吴主孙皓听了,心中很是不快,逐渐显露出对韦昭的谴责与怒气。韦昭忧郁恐惧,于是上书陈述自己年事已高,请求免去他侍中及左国史二项官职,但是吴主孙皓不允许。有时候,韦昭得了病,吴主派医生、送医药监视护理,催促他快些上朝。
吴主孙皓召集群臣饮酒,不管能不能喝,一律限定必须喝七升。至于韦昭,唯独用茶代替酒,但以后就越来越强逼他。另外,饮酒之后,吴主孙皓经常指使近臣嘲弄公卿大臣,揭露他们的隐私和短处拿来取乐;大臣们这时若有过失,就被拘禁起来,甚至于杀头。韦昭认为,不顾脸面地诽谤、中伤,会使人的内心增长怨恨情绪,使群臣之间不和睦,这并不是好事,所以他只是在经义方面发难质问而已。
吴主孙皓认为韦昭没有奉行他的命令,不忠心尽职,把前前后后对韦昭的愤恨、仇怨都积累起来。于是拘捕了韦昭,把他投进了监狱。韦昭通过狱吏上书陈词,献上了他写的书,希望以此求得赦免。但吴主孙皓却责备他的书脏又破旧,愈加责怪他,于是杀死韦昭,把他的家族放逐到零陵。
说起杀人,吴主孙皓恐怕是三国时代在位的君王里面最残暴的一个了。有一个郡县,有一年遭遇旱灾,当地百姓无力交纳赋税,郡太守不敢说不征收,只是上疏给东吴朝廷请求延期,吴主孙皓大怒,认为这个郡太守要“”树私恩”(树立个人恩义收买人心,也就是拿朝廷的利益换取个人的好名声),于是就派人将他斩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