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当初西域僧人佛图澄于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来到洛阳,时年已七十九岁。
西域僧人佛图澄来到洛阳是因为有一个心愿,他想在中原地区修建一座面对普通民众开放的佛教寺院。而洛阳是中原的第一大都会,佛图澄希望佛教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为何当时的佛寺还有民用的和非民用?其实在这个时候,洛阳城早就有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叫做白马寺,这是在东汉的汉明帝刘庄在公元 六十八年下令修建的,但是这座寺院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只是作为官方译经的场所,译经的高僧都是从印度、西域等国聘来的。当时的东汉时期一直到三国归晋,寺院并不是宗教场所,也不是佛堂,而是政府办公的地方。三宫的办公地点叫府,九卿的办公地点叫寺,所以三宫九卿又称为三府九寺。比如主持礼仪、迎宾庆典活动的部门叫鸿卢寺,主管叫鸿卢寺卿。此外还有太常寺、光禄寺等等。后来的大理寺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最高法院,院长叫大理寺卿。
所以说白马寺其实就是当今朝廷(政府)主办的翻译局,只不过翻译的书籍有点特殊,乃是佛经。与此同时,它又是少数皇室成员礼佛的场所。当初汉明帝曾经梦到西方有一位“金人”,梦醒之后,询问大臣,才知道这位“金人”乃天竺之圣人,人称为佛,是西方的圣人,从而起了礼佛之心,于是让大臣去西域把佛经和僧人请来洛阳,并且在洛阳建造白马寺。当时当时的民众对佛教是完全陌生的,人们对不理解的东西常常是怀有敌意的,当今皇帝觉得好的东西也未必能够让臣民们心悦诚服地接受。
所以到了公元 三百一十 年,也就是晋怀帝永嘉四年,佛图澄来到洛阳的时候,中原地区还没有一座向普通佛教徒开放的寺院。佛图澄此时已经是一位七十几岁高龄的老人。此逢乱世,佛图澄于是暂时选择隐居,等待时机。
当时由匈奴部落而起义称汉帝的刘渊刚死,刘渊的第四子刘聪称帝,加封石勒为征东大将军、并州刺史、汲郡公,持节、开府、都督、校尉、王不变。
石勒,本名?勒或匐勒,字世龙,上党郡武乡县人,羯族。石勒少时行贩于洛阳,为人力耕,曾被官吏掠至山东为奴。三国永安年间,与汲桑聚众起兵,后投靠刘渊,转战河北,屡败晋军。刘渊死,随刘聪。
刘聪授石勒将军之职,他坚决辞让将军之职,刘聪同意了。刘粲率兵四万进攻洛阳,石勒将辎重留在重门,率骑兵二万在大阳与刘粲会师,在渑池将晋军打得大败,直抵洛川。刘粲出兵頧辕,石勒出兵成皋关(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在仓垣围攻陈留太守王赞,被王赞击败,于是退兵驻扎在文石津。又打算向北攻击王浚,碰上王浚的将领王甲始率领辽西鲜卑万余骑兵在津北击败赵固,石勒于是烧毁船只,丢下营垒,率军转向柏门,去迎护重门的辎重。他到石门,渡黄河,在繁昌攻击襄城(今河南襄城)太守崔旷,将其杀死。
先前,雍州浪人王如、侯脱、严嶷等人在江淮间起兵,听说石勒前来,非常害怕,于是派兵一万在襄城抵御石勒,被石勒击败,兵众全都被俘。石勒到达南阳,驻扎在宛城北面的山上。王如害怕石勒攻击襄城,派人送珍宝车马犒劳石勒的军队,要求与石勒结为兄弟,石勒接纳了他。王如与侯脱不和,他劝石勒进攻侯脱。石勒夜晚命令士兵鸡鸣时起程,早晨就逼近宛城城门,展开攻击,十二天后,宛城被攻克了。严嶷率兵救援侯脱,赶到时已经来不及了,也投降石勒。石勒斩杀侯脱,囚禁严嶷并送到平阳,全部兼并了他们的兵众。
由于军队有了新的增员,力量加强了,石勒又再南攻襄阳,转而攻陷江西(泛指汉、沔以东,淮水以南,长江以北这一带)壁垒三十余所,留刁膺据守襄阳,自己亲自率领精锐骑兵三万多人回攻王如。他担心王如的强大,于是奔向襄城。王如知道后,派弟弟王璃率骑兵二万五千人,假装犒劳军队,实际上是想偷袭石勒。石勒迎击,消灭王璃,又驻扎在长江以西,流露出雄据长江和汉水的志向。张宾规劝石勒回到北方,石勒没同意,并任张宾为参军都尉、领记 使,居中总理事务。正遇上军中饥乏又流行疾疫,有一大半都死了,于是渡过沔水,进犯江夏(今湖北云梦),于光兴二年(311年)正月十五日攻克江夏。又继续北上,攻杀新蔡王司马确于南顿(今河南项城西),朗陵公何袭、广陵公陈眕、上党太守羊综、广平太守邵肇等率众投降石勒。他又进占许昌,杀平东将军王康。
当石勒转战于江汉一带时,在洛阳的司马越因众叛亲离,害怕匈奴刘氏的进攻,洛阳难守,于是以讨伐石勒为借口,企图回到他的封国东海(今山东郯城北)以自全。因此,在光兴元年(310年)十一月,率领甲士四万余人,以及王公卿士等大批人员,离开洛阳,经过许昌,进屯于项城(今河南沈丘南)。晋青州刺史苟曦因移文州郡,声讨司马越的罪状。晋怀帝司马炽也痛恨司马越擅领军队离开京城,手诏给与苟曦,令其讨伐司马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