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四十章: 厂启新程连中非,情系家国共未来
赞比亚卢萨卡的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中赞农产品加工示范厂”的红色厂牌上,金属字体在晨光里泛着亮。李渊站在厂门前,指尖拂过厂牌上交织的中赞两国国旗图案,掌心的温度与金属的微凉交融——这座凝聚了两年心血的加工厂,终于要在今天举行投产仪式,从图纸设计到设备安装,从人员培训到流程调试,每一步都藏着中赞团队的汗水。
“李总,苏总监带着赞方的姆万扎部长和国内农业大学的考察团过来了!”技术员小张快步跑来,手里拿着投产仪式的流程表,纸张边缘被攥得有些发皱,“咱们培育的第一批玉米已经运到车间了,王工程师说设备调试完毕,就等仪式结束后开始第一批玉米加工!”
李渊直起身,顺着小张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苏瑶正陪着一群人走来。她今天穿了件米白色职业套装,长发利落地挽在脑后,手里拿着个文件夹,正低声和姆万扎部长交流着什么。看到李渊,她眼中闪过笑意,抬手示意他过去。
“姆万扎部长,这位就是加工厂的总负责人李渊,也是示范园的核心创始人。”苏瑶的介绍清晰流畅,汉语与英语切换自如,“从示范园到加工厂,他始终扎根在一线,手把手教当地村民技术,是中赞合作的践行者。”
姆万扎部长握住李渊的手,力道沉稳而热情:“李先生,我代表赞比亚农业部感谢你!三年前你说要建加工厂,让我们的玉米能变成面粉、变成饲料,当时我还担心能不能实现,现在看到这座现代化工厂,我知道,你的承诺从来不是空话!”他指了指身后的考察团,“农业大学的教授们特意来学习你们的合作模式,以后赞比亚的其他地区,也要跟着你们的样子干!”
国内农业大学的张教授也上前一步,递来一张名片:“李总,久仰大名!我们在国内就关注到中赞农业合作示范园的成果,这次来不仅是考察,还想和你们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每年派学生来实习,也把赞比亚的技术员请去国内培训,让技术和友谊一起流动。”
李渊接过名片,指尖触到卡片上的校徽,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从十年前带着几袋种子、几台简易设备扎根荒滩,到如今建成集种植、加工、培训于一体的合作项目,从最初只有几个村民愿意试种,到如今吸引两国高校携手合作,这条跨越山海的路,走得虽难,却步步坚实。
投产仪式在上午十点准时开始。厂前的广场上,中赞员工穿着统一的蓝色工装,整齐地站在两侧,手里挥舞着中赞两国小国旗。姆万扎部长、张教授和李渊分别致辞,当姆万扎部长宣布“中赞农产品加工示范厂正式投产”时,广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礼炮声在晨空中回荡,惊起了远处树上的小鸟,它们扑棱着翅膀,在工厂上空盘旋,像是在为这场盛会欢呼。
仪式结束后,众人走进加工车间。明亮的厂房里,现代化设备整齐排列,玉米清洗机、脱皮机、磨粉机依次运转,传送带将金黄的玉米输送到各个工序,整个车间只有机器的轰鸣声,却不见太多人工操作。当地员工卡玛正站在监控屏前,认真观察着设备运行数据,看到李渊过来,她笑着说:“李总,这些设备比我想象中容易操作,跟着中国师傅学了一个月,现在我能独立监控整条生产线了!”
“做得好!”李渊拍了拍她的肩膀,“以后你就是车间的技术骨干,要把学到的技术教给更多同事,让大家都能掌握过硬的本事。”
苏瑶则带着张教授一行参观产品展示区,展台上摆放着用示范园玉米加工的产品:袋装玉米面粉、罐装玉米糊、压缩饲料,包装上印着“中赞合作”的字样和非洲特色图案。“这些产品除了供应赞比亚本地市场,还会出口到周边国家,”苏瑶拿起一袋玉米糊,“我们在配方上做了改良,既保留了玉米的营养,又符合当地人口味,上周试销时,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张教授拿起产品仔细查看,频频点头:“你们把‘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打通了,这不仅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还能带动当地就业,这种模式值得推广!我们学校的食品专业,可以和你们合作研发更多产品,比如玉米饼干、玉米汁,让农产品的销路更宽。”
中午的庆功宴设在加工厂的食堂,餐桌上摆满了用示范园食材做的菜肴:玉米炖排骨、玉米饼、蔬菜沙拉,还有当地厨师做的非洲特色炖肉。中赞员工、考察团成员围坐在一起,举杯欢庆,不同语言的祝福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温暖的乐章。
“李总,还记得十年前我们第一次在示范园吃玉米糊的日子吗?”姆贝韦端着酒杯走到李渊身边,脸上满是感慨,“当时你说,要让我们不仅能吃饱,还能吃好,还能靠种地赚钱,现在这些都实现了!我儿子明年就要去中国留学,学农产品加工,回来后也要来咱们工厂工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