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举起酒杯,与姆贝韦碰了碰:“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咱们中赞朋友一起努力的结果。以后,我们还要建更多的加工厂,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宴会中途,李渊的卫星电话突然响了,屏幕上显示着“家里的小调皮”。他快步走到室外,接起电话,里面立刻传来李阳兴奋的声音:“爸爸!我和妹妹在电视上看到你们的加工厂了!老师说你们做的是大好事,让非洲的小朋友能吃到更多好吃的玉米产品,我太骄傲了!”
“阳阳真棒,还知道关注爸爸的工作。”李渊的声音瞬间柔和下来,“爸爸给你和妹妹带了加工厂的玉米饼干,等下次回国就给你们带回去,好不好?”
“好!”电话那头传来李悦清脆的声音,“爸爸,我画了一幅加工厂的画,里面有你和妈妈,还有非洲的叔叔阿姨,我把它贴在教室里了,同学们都夸我画得好!”
挂了电话,李渊望着远处的示范园,玉米田在阳光下泛着金黄,与红色的加工厂遥相呼应,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他想起刚转业时,老首长对他说的话:“军人的使命,是守护家国;脱下军装,这份使命也能在其他岗位延续。”如今,他在非洲的土地上,用另一种方式践行着这份使命——用技术连接中非,用友谊守护和平,用奋斗创造未来。
下午,李渊和苏瑶陪着张教授一行去示范园考察。田埂上,当地村民正跟着中国技术员学习无人机植保,无人机在玉米田上空盘旋,精准地喷洒着农药。看到这一幕,张教授感慨道:“从人工种植到现代化农业,从单一示范园到产业链合作,你们用十年时间,在非洲打造了一个农业合作的标杆。未来,我们要把这种模式推广到更多非洲国家,让中非农业合作的种子,在更多地方生根发芽。”
夕阳西下时,考察团准备返程。临别前,张教授与李渊、苏瑶签订了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双方约定,每年互派师生交流学习,共同研发农产品加工技术。姆万扎部长也代表赞比亚农业部,邀请他们参与赞比亚南部农业园区的建设,希望能将中赞合作的模式复制到更多地区。
送走考察团,李渊和苏瑶并肩走在加工厂的广场上。晚风拂过,带来了玉米的清香和车间里机器的余温。苏瑶靠在李渊肩上,轻声说:“还记得刚来时,我们在帐篷里规划未来,说要让这里的土地长出希望,现在,我们做到了。”
李渊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她掌心的温度:“这只是开始。未来,我们还要建农产品物流中心,打通销售渠道;要建农业技术学校,培养更多本土人才;要让中赞友谊,通过一粒种子、一台设备、一份产品,传递到更多人心里。”
夜色渐深,加工厂的灯光陆续亮起,照亮了车间的设备,也照亮了中赞员工回家的路。李渊和苏瑶站在厂门前,望着远处的星空,心中充满了希望。他们知道,这条跨越山海的合作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中赞人民同心协力,用真诚与汗水浇灌友谊,用智慧与奋斗开创未来,就一定能让中非合作之花,开得更加绚烂,让两国人民的生活,过得更加美好。
就像加工厂里运转的机器,日夜不停,将金黄的玉米变成滋养生命的食物;就像示范园里生长的玉米,年复一年,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非洲的土地上,李渊和苏瑶也会带着这份初心,在新的征程上,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故事,书写属于中赞人民的友谊篇章,书写属于中非合作的美好未来。
喜欢兵王归回请大家收藏:(www.zuiaixs.net)兵王归回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