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又迎新春辞旧岁7

作品:人间一隅|作者:冯去一|分类:都市|更新:2025-04-11 03:25:24|字数:4540字

冯志刚家的院子极大,想来应该是家里两三处宅院合一的。至少是两处,还得是宅基地面积较大的。除了坐北朝南的大约六间堂屋,东西各有六间偏房,院子进门正中一个影壁,后面对门有花圃,影壁后东侧,有口水井,上面是老式打水辘轳。

没等细看,冯志刚就把我们一行人,直接领进了西南边偏房。

一进屋,一股带着酒香的热气扑面而来。

一眼就看到,屋子西南角,一个大大的酒锅。灶堂里火烧的正旺,酒锅封闭的很好,并没多少蒸汽溢出。靠近灶台,一根竹管从酒锅上方伸出,弯折向下,伸入灶上一只小缸中,小缸底部又接了一小截竹管,清亮的酒液,如沽沽细流,从竹管中流出,流到下方一个木桶中。

边看边走到屋内。一下子涌进十多个人,屋子里也没有显得太拥挤。这是三间房,没有隔墙,抬头就能看到房顶的大梁和椽檩。屋内正中,两张小八仙桌拼在一起,足够我们坐下,而南墙边,一溜摆着四个大大的酒缸,还有四个小些的酒缸。

看到这一摆设布局,我不由感到一阵亲切,没有顾上一帮人的寒暄,不由自主走向灶旁,随手往灶堂里添了两根木柴,然后认真看着酒锅。

农村烧酒的锅子,其实很简单,就是对扣的两口大锅,发酵好的酒料,直接在锅里煮,可是放在中间的篦子上蒸,上面扣的锅底,会开出小洞,接上面连接竹管,现在已大多用工业制造的软管,蒸汽从小洞,顺着管道进入灶台上的冷水缸冷却成酒液。

这个缸也是特制的双层缸,就是烧酒专用的冷凝缸。中间中空,周围冷水。

这是以前的做法器具和工艺,现在还有烧酒的,大多用了专业的冷凝设备。

所以,我看到糊锅(密封)的黄泥,还有引流的竹管,老式的冷凝缸,备感亲切。

不知不觉中,我走到出酒口,顺手拿起灶台上一个木瓢,接了一些酒液,放到嘴边喝了一口。

口中三转,闷口入喉。

入口醇香,入腹如刀!

我张口呼出一口酒气,心中大呼大意了!

这估计才刚进入酒身,得有60度往上。

看看酒瓢,还有一口的样子,这放下也不合适,索性又一口闷下,咧嘴道:“果然好酒!”

放下酒瓢,转身,才发现十多人都在看着我。

我尴尬笑着说:“嘿,对不起对不起,失礼了!失礼了!”

酒坊里面灯光昏暗,一个苍老的声音传来:“小朋友,酒怎么样?”

随着声音,我看到一个穿着白色对襟上衣,卷着袖口,一脸白色胡须的老汉,正对着我微笑。

“好酒啊爷爷,大意了,还好不是酒头!”

我摸摸头,咧嘴不好意思的笑道:“小子失礼了,老人家见谅。”

老汉招手:“过来吃点儿东西垫一下。”

我走过去,也在桌子旁边坐下。

老汉伸手去桌子上的筐子中,拿出一团卤肉,递给我:“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这才过瘾,哈哈,快吃点儿,别醉了!”

冯志刚这时插话介绍:“幺弟,这是我爷爷.....”

我赶忙接过肉,连声道谢:“谢谢爷爷,您这放在三百年前,绝对是大侠一级的人物。”

老爷子又笑了起来。

胡中华说:“冯爷爷,幺弟这点儿酒,没事,没湿麦根儿呢。”

这是家乡俚语,意思就如同毛毛雨,洒洒水,小意思了。

我赶忙谦让。这是到人家家里做客,风雪之夜,都快十点了,喝点儿就行了,别再碰上好客之人,那就得大醉一场了。

这烧酒,初出酒头,有70多度,酒身40到60度左右,至于以后再接的,就是酒尾了。不过,喝的时候,一般是要头、身、尾调制的,看口味,一般都喝30多度的。

这烧酒不同于商品白酒,虽然制作工艺大同小异,但就是因为口感好,度数低,最是迷惑人,初喝没什么,等感觉到微熏,就可以停下了,再往下喝,等酒劲儿慢慢上来,那就不是酣畅了,直接就可以抬走了。

而看这老爷子,怕是又是个好酒豪爽之人。一碰到酒量大的,估计就把握不住。

果然,老爷子哦了一声,就要开口。

我赶紧截住话头:“爷爷,您这肉卤的真是绝了!”

王玲开口道:“冯爷爷,您还认识我不,这二十多年了,您还不见老啊!”

梁校长接口道:“冯叔,我是梁长江啊,这是我那个闺女,不省心的.”

冯爷爷看了他们一眼,呵呵笑道:“长江我还认得,这闺女女大十八变,倒是和小叶越来越像......”

梁校长赶忙截住话头:“冯叔,我敬您一杯!新年了,祝您健康长寿,事事顺心!”

我心中一动。这话应该说是梁倩妈妈,小叶?

没等再想,大家都举起杯——每人一只木碗。

陶大队和另一个同事没敢多喝,吃了点东西,冯志刚陪着坐在灶口聊天去了。梁校长倒是没有迁就扭捏,却也只是喝了三碗,就笑称三碗不过岗,也和陶大队聊天去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人间一隅》,方便以后阅读人间一隅第126章 又迎新春辞旧岁7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人间一隅第126章 又迎新春辞旧岁7并对人间一隅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