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甘露消毒丹

作品:方剂杂论|作者:附子理中丸|分类:历史|更新:2025-04-26 15:24:30|字数:22872字

黄芩设雷公炮制坊:九转九晒黄芩片,"《雷公炮炙论》'酒炒上行,猪胆汁炒入胆'。"

滑石绘患者经络图:"手太阴起于中焦,湿热之邪循此上犯。"他以银针点按尺泽穴,"《针灸大成》'尺泽主吐衄',刺之可泄肺热。"

渔童新编药谣传唱:

"辛丑年,瘟神狂,滑石茵陈守三江。

犀角凉血斑疹退,连翘透热邪无踪。

薄荷清头芩清胆,木通利水有奇功。

若问仙方何处觅,甘露消毒在囊中!"

声震九霄,竟引白鹭群至,衔艾叶纷落疫区。

连翘捧出琉璃药瓶:"此乃提纯连翘酯苷,《本草新编》古法结合现代萃取。"

滑石却摇头:"《医学源流论》云'药贵适证',提纯虽精,恐失四气五味之性。"

八旬药农授《采药时辰诀》:

"春采茵陈夏采荷,秋摘连翘冬挖葛。

滑石需在雷雨后,黄芩要等霜降割。"

童子以朱砂笔录,存入樟木秘匣。

百日鏖战后,江心浮尸尽去。滑石取初代"甘露消毒丹"化入江水,浊浪分道,清者成露滋润四野,浊者凝土肥沃农田。古榕下新立石碑,刻《湿热疫治则》:

上焦宣透贵轻灵,中焦运化衡守中。

下焦通利需果断,三焦分消浊自清。

阴阳和合瘟疫散,甘露普降济苍生。

碑文在月光中泛起药香,历代医家虚影凌空作揖,渐渐融入《黄帝内经》书卷。江风拂过,书页停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墨迹如新。

新学徒夜读《湿热条辨》,忽见萤火聚成"甘露"二字。推窗望去,江面渔火如豆,药农山歌隐约可闻:"采药不怕云岭高,治病何惧瘟神嚣。本草千年传薪火,人间正气自昭昭..."

————————

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

【组成】飞滑石十五两 淡黄芩十两 绵茵陈十一两 石菖蒲六两 川贝母 木通各五两 藿香 连翘 白蔻仁 薄荷 射干各四两

【用法】生晒研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或神曲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9g;丸剂,每服9~12g;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发热倦息,胸闷腹胀,肢酸咽痛,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舌苔白腻或黄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证治机理】证乃湿温时疫,邪留气分,湿热并重。湿热壅阻上焦,则发热、咽颐肿痛;湿热滞于肌肉,则肢酸倦息;湿阻气滞,则胸闷腹胀;湿邪下注于肠,则为泄泻;湿热熏蒸肝胆,则身目发黄;湿热下注膀胱,则小便短赤、淋浊。口渴,舌苔白腻或黄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均为湿热稽留气分,湿热并重之征。治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方解】重用滑石、茵陈、黄芩为君,滑石利水渗湿,清热解暑,两擅其功;茵陈清利湿热而尤能退黄;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三药相伍,针对湿热并重之病机而施治。白豆蔻、石菖蒲、藿香芳香悦脾,行气宽中,芳化湿浊,务求气化而湿化,共为臣药。连翘、薄荷、射干、贝母清热解毒,透邪散结,消肿利咽;木通清热通淋,助滑石使湿热从小便而去,俱为佐药。王士雄称本方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

【配伍特点】苦寒芳化渗利同用,上解中化下利并行。

【方歌】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暑疫湿温为末尝。

喜欢方剂杂论请大家收藏:(www.zuiaixs.net)方剂杂论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目 录下一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方剂杂论》,方便以后阅读方剂杂论第131章 甘露消毒丹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方剂杂论第131章 甘露消毒丹并对方剂杂论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