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诊籍·庚子年伏天》
茶商李氏,42岁,身热不扬,渴不欲饮。查: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此《温热论》"湿温"证,状若阴虚实为湿遏。
茯苓取鲜品捣汁:"《温病条辨》三仁汤法,加薏苡仁一两、白蔻仁二钱。"
泽泻盐炒配滑石:"叶桂谓'渗湿于热下',需六一散包煎。"
桂枝仅用五分:"少火生气,多火食气,此微妙处全在剂量。"
三日后汗出溲通,舌苔退如薄纱。猪苓验尿:"清长如泉,此《医宗金鉴》'湿去热孤'之验。"
【脏腑别通·肺肾同调】
《喘证诊籍·庚子年霜降》
老丈秦某,75岁,咳喘倚息,面浮胫肿。查:舌淡紫苔白滑,脉沉细。此《景岳全书》"肾不纳气,水泛高原"。
桂枝嫩枝浸酒:"取《伤寒论》苓桂术甘汤意,增量至五钱温振心阳。"
茯苓朱砂拌,白术黄土炒:"《医门法律》'培土生金',合金水六君煎法。"
泽泻反减为钱半:"《类证治裁》'衰其大半而止',防利水伤肾。"
艾灸肺俞、肾俞:"《针灸大成》'俞穴通脏腑',灸火如离照当空。"
旬日喘平肿消,夜尿反增。茯苓笑指桂枝新枝:"此乃阳气来复,《内经》'阳化气'之验也!"
《伤寒论》在香案无风自动,停于"太阳病篇"。茯苓朱砂笔批注:"五苓散本为太阳腑证设,然其'化气利水'之法,实为万病之枢。"
桂枝嫩枝投影于《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字迹竟随枝影摇曳,恍如岐伯执桂枝图解气化。
衡法三要
1. 通塞:茯苓淡渗配桂枝通阳,如云行雨施
2. 燮理:白术健脾佐泽泻利水,衡土水之力
3. 制宜:春加防风解表,夏配藿香化浊,秋入沙参润燥,冬合附子温阳
庭中药柜忽现五色流光:
- 青(猪苓木屐踏震位)
- 赤(桂枝嫩枝指离位)
- 黄(白术土香镇中宫)
- 白(茯苓月衣守兑位)
- 黑(泽泻玄衣定坎位)
"五苓衡通堂"金匾高悬,楹联摘自《景岳全书》:
上联:两仪四象五行化
下联:三焦六经一气通
横批:衡法自然
茯苓执《神农本草经》教导药童:"五苓非散,乃衡器也。水多则利,气虚则补,瘀阻则通,寒盛则温——医道之极,不过'衡'字。"
周氏赠药坊青铜衡器,准星正对《金匮要略》"痰饮篇"。茯苓取桂枝嫩枝为秤杆,泽泻盐粒作权星,称量间水珠自叶片滴落,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晕开涟漪。月华满庭时,但闻仲景余音绕梁:医之道,衡而已矣;药之妙,通即是补。
药坊正庭悬起《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三百六十五盏桐油灯对应周天星斗。茯苓月白长衫浸透柏香,执桂枝嫩枝点向紫微垣:"《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今岁五苓散化裁五十九法,皆循此道。"檐角冰棱折射晨光,在《金匮要略》"痰饮篇"投下七彩光晕,恍如仲景启封千年医匣。
【终极医案·三才贯通】
《太素诊籍·庚子年冬至》
渔翁陈氏,58岁,居洞庭水畔。浮肿三年,冬重夏轻,面黧黑如蒙尘。查:舌紫苔滑,脉沉弦紧。腹大如瓮,青筋盘曲若龙,足胫按之如泥。此乃《诸病源候论》"水蛊"重症,三焦气化俱废。
白术观星图推演:"今岁少阴君火在泉,寒水客气加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谓'太阳司天,寒湿所胜',当重用桂枝四钱通太阳经气。"
茯苓取冬至子时霜露:"《本草拾遗》'冬至水盛极而阳生',此水煎药可助气化。"
猪苓剖开洞庭菱角:"《湘中记》载'菱角利水,湘人常用',取鲜品二两入药。"
泽泻盐炒时忽道:"此患掌纹坎位黑黯,《望诊遵经》'黑主寒水',需佐干姜三钱温太阴。"
桂枝灸其命门穴:"《针灸资生经》'灸此穴如日照冰原',配药力破沉寒。"
察其目睛黄染:"此非湿热,乃《目经大成》'阴黄证',当减茵陈,加附子二钱。"
【方剂大成】
茯苓一两(君) 桂枝四钱(臣)
白术六钱(臣) 泽泻三钱(佐)
猪苓二钱(佐) 干姜三钱(佐)
附子二钱(使) 鲜菱角二两(使)
以冬至子时水、午时火、酉时金各煎一时辰:"《周易参同契》'三五与一,天地至精',三时合煎取水火既济。"
药成时北斗柄指寅:"《千金方》'服药当随斗柄',此刻饮药效宏。"
七日复诊,尿量倍增色如琥珀:"《医宗金鉴》'溺浊转清者,肾关得启'。"腹围缩减三寸:"《外台秘要》'腹软筋隐,瘀化之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