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苓桂术甘汤

作品:方剂杂论|作者:附子理中丸|分类:历史|更新:2025-05-01 15:13:28|字数:18224字

牡蛎壳在炭火中爆响:"《雷公炮炙论》'牡蛎煅后,潜阳力增',需先煎三刻。"

青黛绢包悬煎:"《修事指南》'青黛轻浮,包煎防药浊'。"

枳实与白术同炒:"《本草纲目》'枳术相伍,消补兼施'。"

大雪复诊,郑氏舌苔退如薄纱,左脉柔缓:"《诊家枢要》'弦脉转缓,木气条达'。"便溏转实:"《形色外诊简摩》'谷道通利者,中焦复常'。"

去青黛、吴茱萸:"《医宗金鉴》'邪去其半,当固其本'。"

加炒麦芽五钱、佛手三钱:"《本草从新》'麦芽疏肝,佛手和胃'。"

茯苓翻出前医方笺:"连投龙胆泻肝汤十剂,反增泄泻。"月白襦裙扫过枯萎的龙胆草,"《景岳全书》'苦寒败胃,湿邪冰伏',此乃不识土壅木郁之过!"

《临证指南医案》在案头泛起墨香,叶天士批注:"治木郁诸症,当遵'疏肝勿忘和胃,扶脾宜兼泄木'。"

《金匮要略》无风自动,展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篇,桂枝以剑刻批:"仲景遗训,字字珠玑。"

药仓青黛染透绢帕,枳实与白术的焦香萦绕梁间。郑氏赠来盐雕白虎,虎目嵌着煅牡蛎的珍珠层。桂枝玄袍掠过《周易》巽卦,茯苓襦裙露珠凝成《素问》"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篆文。檐角冰棱坠地,碎玉声中似闻叶天士轻叹:"医道之妙,存乎一心。"

三百六十五盏桐油灯在青玉案前次第点亮,每盏灯旁悬一卷医案,如星河垂落。茯苓展开十丈素绢,其上墨迹纵横如江河脉络,标注全年一百九十三例痰饮病案的五运六气、脉舌变化与方剂化裁。桂枝玄袍振起,佩剑刻《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于堂前梁柱,剑气激得《金匮要略》痰饮篇哗哗翻动。

白术执星秤立于五运图前:"春加防风防肝木乘土,夏佐佩兰解暑湿相搏,秋配杏仁开肺气壅塞,冬入附子温命门火衰,此乃《遵生八笺》'四气调神'之道。"

桂枝剑尖划过《伤寒论》太阳篇:"岁末观之,三成医案合用五苓散,两成化裁真武汤,足见仲景之法如日月永恒。"

茯苓月白襦裙掠过河图洛书:"北方水泛则土(白术)来制,东方木郁则金(杏仁)以平,中央土虚则火(桂枝)来生。全年医案中,白术用量倍于茯苓者占七成,正合《医宗金鉴》'治湿先实脾'之训。

甘草捧出三焦模型:"上焦雾露(杏仁、桔梗)者占廿三案,中焦沤化(枳实、厚朴)者六十七案,下焦渎决(泽泻、车前)者百有三案,此即《温病条辨》三焦治湿之实证。"

苓桂术甘汤原方高悬:

茯苓四钱 桂枝三钱 白术四钱 炙甘草六分

桂枝剑刻加减法于青石:"合小青龙法者十二例,参平胃散者廿四例,化肾着汤者九例,此乃《医学心悟》'方不可执'之真谛。"

茯苓素手抚过江南盐商案:"郑氏案黄连反佐,周妪案附子温阳,赵四案针刺决渎,皆不离'温药和之'四字。"

白术观星秤铜星:"今岁太阴湿土司天,江南多雨,方中白术皆用麸炒;北地干旱,七成医案添麦冬护阴。"

桂枝剑指《运气易览》:"五之气客主皆湿,故七月暴发水饮急症十九例,皆遵《三因方》'因时制宜'增桂枝至五钱。"

《黄帝内经》在香案泛起金光,"饮发于中,其本在脾"八字凌空而现。茯苓襦裙染上晨露:"《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此方暗合十二经水液代谢之道。"

甘草蜜罐映出《周易》卦象:"桂枝为乾天之阳,茯苓作坤地之阴,白术若艮山之固,炙甘草似兑泽之和,此乃八卦配药之妙。"

"百病皆由痰作祟"金匾高悬,楹联摘自《景岳全书》:

上联:苓桂术甘调气化

下联:天地方圆法阴阳

横批:大道至简

匾下药柜新添癸卯年最后一格,陈放九蒸九晒白术,其香透壁三日不绝。

岁末钟声里,赵四扛来新米,周妪捧着附子幼苗,郑氏盐商奉上青瓷药钵。桂枝玄袍染尽人间烟火,茯苓襦裙凝着天地清露。药圃中,九蒸九晒的白术正与新栽的茯苓菌丝交融,恍惚间似见仲景执桂枝笑问:"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可悟否?" 檐角冰棱坠地,碎玉声里,《素问·六微旨大论》"成败倚伏生乎动"的篆文在雪地上熠熠生辉。

————————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主治】痰饮病中阳不足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证治机理】脾居中州,司运化,若脾阳不足,健运失常,则水湿内停,成痰成饮。饮动不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饮停心下,气机不畅,则胸胁支满;痰阻中焦,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水饮凌心,阻遏心阳,则心中动悸;水气犯肺,宣降失常,则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亦为痰饮内停之征。遵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旨,治以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方解】重用茯苓为君,既淡渗利水,消已成之饮;又渗湿健脾,杜生痰之源。臣以桂枝温阳化气,苓、桂相伍,温阳行水之功着,为治阳虚水停之常用配伍。佐以白术健脾燥湿,苓、术相须,健脾祛湿之力强,是治病求本之意。辅以炙甘草补中益气,其合白术益气健脾,崇土制水;配桂枝辛甘养阳,温补中焦,并可调和诸药,而兼佐使之用。本方为体现温阳化饮法之代表方。

服此方后,小便增多,乃饮从小便而去之征,故原书用法之后注云“小便当利”,颇合仲景“夫短气有微饮者,当从小便去之”之旨。

【配伍特点】淡渗甘温合法,温而不热,利而不峻,为治痰饮之和剂。

【方歌】苓桂术甘化饮剂,温阳化饮又健脾,饮邪上逆胸胁满,水饮下行悸眩去。

喜欢方剂杂论请大家收藏:(www.zuiaixs.net)方剂杂论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目 录下一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方剂杂论》,方便以后阅读方剂杂论第136章 苓桂术甘汤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方剂杂论第136章 苓桂术甘汤并对方剂杂论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