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雯素日里随性惯了,并未多加添衣,便轻手轻脚地跟在麝月身后。彼时正值深夜,天气寒凉,月色虽美,却透着丝丝寒意。晴雯一心只想给麝月一个惊喜,并未察觉到夜晚的冷风正一点点侵袭着自己的身体。
当她突然出现在麝月面前时,麝月着实被吓了一跳,两人不免轻声笑闹起来。然而,这场短暂的嬉戏过后,晴雯却着了凉。起初,她或许并未在意,只当是些许寒意,挺一挺便过去了。
回到屋内,晴雯也没有声张,依旧像往常一样。但身体的不适却在悄然加剧,到了次日,她便感觉身体沉重,脑袋昏沉,显然是生病了。晴雯本就性格要强,平日里争强好胜惯了,即便身体不适,也不愿轻易示弱。
可她的病情却并未因她的要强而好转,反而愈发严重。宝玉发现晴雯状态不佳后,十分关切,立刻请来了太医诊治。这才有了后续胡庸医乱用虎狼药以及宝玉另请王太医的情节。晴雯此次生病,看似是一场意外的着凉,实则与她活泼任性的性格息息相关。她的这种性格,使得她在不经意间忽略了自身的身体状况,最终导致生病。而这一情节,也进一步丰富了晴雯的人物形象,展现出她鲜活的个性,同时也为故事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波澜。
2.胡庸医的诊断与药方
(11)病症诊断详情
胡庸医来到怡红院,为晴雯诊治病情。他先是为晴雯把脉,一番仔细的诊断后,得出晴雯是外感内滞之症,类似小伤寒。在他的诊断思路里,从脉象和症状综合判断,晴雯身体受了外感邪气的侵袭,同时体内气机不畅,存在内滞的情况,所以认定为这样的病症。
胡庸医依据传统中医的诊断方法,通过脉象的虚实、强弱,结合晴雯可能表现出的发热、怕冷、身体酸痛、咳嗽等外感症状,以及可能存在的食欲不振、腹胀等内滞表现,做出了这样的诊断。在当时的医疗环境下,这样的病症判断看似符合常规的诊断逻辑。然而,他的诊断或许过于模式化,没有充分考虑到晴雯作为年轻女子,身体较为柔弱的特殊情况。而且,他在诊断过程中,可能也没有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全面了解晴雯的具体感受和身体状况细节。这就导致他后续所开的药方,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
(12)虎狼药的争议
宝玉认为胡庸医所开药方为“虎狼药”,这一观点的产生有着多方面原因,同时也与当时的医学观念和背景紧密相关。
从药方本身来看,其中包含枳实、麻黄等药物。枳实具有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的功效,麻黄则能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这些药物药性较为猛烈,对于身体较为虚弱的人来说,使用后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副作用。晴雯本就身体娇弱,宝玉深知她难以承受这样药力强劲的药物,所以认为是“虎狼药”。
在当时的医学观念中,对于女性尤其是年轻女子的用药,通常会更为谨慎。传统医学强调“女子以血为本”,女性身体相对阴柔,用药过猛可能会损伤气血。贾府中的主子们,生活优渥,身体娇贵,在医疗方面更是注重温和调养。宝玉自幼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对药物的选择十分在意,不愿晴雯使用过于烈性的药物。
此外,宝玉对身边的女子关怀备至,视她们如珍宝。在他心中,晴雯是极为重要的人,容不得她受到一丝伤害。他担心胡庸医所开的猛药会给晴雯带来不必要的痛苦,甚至影响她的身体健康。所以,基于对晴雯的珍视以及对药物的认知,宝玉坚决认为这是“虎狼药”,不能给晴雯服用。这一争议,不仅体现了宝玉对晴雯的深情,也反映出当时医学观念在实际应用中的不同理解和碰撞。
3.宝玉另请王太医
宝玉对胡庸医所开的“虎狼药”极为不满,当下便决定另请王太医来为晴雯诊治。他深知晴雯身体娇弱,断不能承受这般猛烈的药物,一心只想着尽快为晴雯寻得合适的医治方法。
宝玉心急如焚,立刻差人去请王太医。小厮们得了命令,不敢有丝毫耽搁,匆忙出门,一路小跑着前往王太医府上。彼时天色已晚,但宝玉的吩咐就是头等大事,小厮们丝毫不敢懈怠。
王太医听闻是贾府来人相请,深知事情紧急,也不敢耽搁,即刻收拾医药箱,随小厮匆匆赶来。一路上,马蹄声疾,王太医心中也在暗自思忖,不知是贾府哪位贵人身体不适。
待王太医来到怡红院,宝玉早已在门口焦急等候。见到王太医,宝玉赶忙迎上前去,礼数周全地将王太医请进屋内。他满脸忧虑地向王太医说明了晴雯的大致病情,以及胡庸医诊断开方之事,着重强调了自己对那“虎狼药”的担忧。
王太医微微点头,示意宝玉稍安勿躁。随后,他来到晴雯床前,先是和声细语地安抚晴雯莫要紧张,接着便开始仔细为晴雯把脉。他神色专注,手指轻轻搭在晴雯腕间,感受着脉象的细微变化。许久,王太医松开手指,又仔细询问了晴雯一些诸如发热、恶寒、饮食、睡眠等方面的情况,晴雯也有气无力地一一作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