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番详细的诊断,王太医心中已然有了底。他转过身来,对着宝玉说道,晴雯确实是外感内滞之症,但因她体质娇弱,用药不宜过猛。王太医深知宝玉对身边女子的珍视,也明白他不愿用重药的想法,便根据晴雯的具体情况,对药方进行了调整。新的药方中,去除了枳实、麻黄等烈性药物,选用了一些药性较为温和的药材,既能达到治疗病症的效果,又不会对晴雯的身体造成过大负担。
宝玉听了王太医的诊断和药方调整,心中的担忧这才稍稍减轻。他对王太医千恩万谢,又亲自送王太医出门。待王太医离开后,宝玉赶忙吩咐人去抓药煎药,一心盼着晴雯能早日康复。这一番波折,不仅展现出宝玉对晴雯的关怀备至,也体现出他在面对事情时的果断与担当。而王太医的到来,为晴雯的病情带来了转机,也让怡红院中的紧张氛围暂时得到了缓解。
四、本回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1.薛宝琴:才情出众的奇女子
薛宝琴在《红楼梦》中虽不是主角,却凭借新编的十首怀古诗大放异彩,充分展现出她才情出众、见识不凡且性格独特的奇女子形象。
从才情方面来看,宝琴的十首怀古诗立意新颖、构思精巧。在以贾府为核心的文化圈子里,众多才女汇聚一堂,而宝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创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诗作,足见其文学功底深厚。这十首诗不仅韵律和谐优美,用词精准生动,更在有限的篇幅内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思想。每一首诗都能巧妙地将古迹与历史典故相融合,借古喻今,展现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如《赤壁怀古》中对赤壁之战后场景的描绘,“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短短几句便营造出一种悲壮、沧桑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变迁。
宝琴的见识同样令人赞叹。她“将素昔所经过各省内古迹为题”创作怀古诗,这意味着她有着丰富的游历经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女子大多深居闺阁,而宝琴却能跟随家人四处游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她对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都有深入的了解,才能以古迹为依托,创作出这十首别具一格的怀古诗。这种见识不仅超越了一般的女子,甚至让许多男子都望尘莫及。
从性格特点上分析,宝琴自信且洒脱。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诗作时,她毫无怯意,大方地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面对宝钗提出的重新创作要求,她也并未表现出过多的不满或焦虑,这种从容淡定的态度,反映出她内心的自信。同时,她的洒脱体现在诗歌创作上,不拘泥于传统的束缚,敢于创新,以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展现自己的情感与思考。
薛宝琴通过新编怀古诗,全方位地展现了自己的才情、见识和性格特点。她的出现,为《红楼梦》这部作品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成为众多红楼女子中一个独特而耀眼的存在。
2.贾宝玉:多情细腻的公子
在《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中,贾宝玉多情、细腻且尊重女性的性格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关心晴雯病情以及对药方的态度上,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晴雯生病后,宝玉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他第一时间察觉到晴雯状态不佳,心急如焚,立刻请太医前来诊治。这种对身边人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迅速的行动,充分体现了他对晴雯的重视。在等待太医的过程中,宝玉内心满是担忧,时刻关注着晴雯的一举一动,生怕她有任何不适。他深知晴雯在怡红院中的重要性,也明白她生性活泼好动,如今生病必然十分难受。这份对晴雯的了解,源自他平日里对身边人的用心关怀,体现出他性格中细腻的一面。
当胡庸医开出药方后,宝玉仔细查看,凭借自己对药物的了解和对晴雯身体状况的熟悉,判断这是“虎狼药”。他坚决认为晴雯身体娇弱,无法承受如此烈性的药物,担心会给她带来更大的痛苦和伤害。宝玉的这一判断并非盲目,而是基于他对晴雯的深情厚意以及对女性的尊重。在他心中,晴雯不仅仅是一个丫鬟,更是他珍视的人。他深知女性身体的柔弱,不愿看到晴雯因不当用药而遭受折磨。这种对女性的尊重和呵护,在那个封建时代显得尤为可贵。
宝玉对药方的态度,还反映出他对传统医学观念的理解和运用。他并非不懂医学常识,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个体差异。他明白每个女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体质和需求,不能一概而论地使用猛药。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和对个体的尊重,进一步凸显了他性格中的细腻。
此外,宝玉另请王太医的过程,也展现出他的果断和担当。他没有因为天色已晚或其他原因而犹豫,而是毫不犹豫地差人去请王太医。在王太医到来后,他又礼数周全地迎接,并详细说明情况,表达自己的担忧。这一系列举动,既体现了他对晴雯病情的焦急,也展示了他在面对问题时的果断决策和负责态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