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壁怀古》里,“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描绘的赤壁之战后的荒芜,隐喻着贾府繁华过后的衰败。曾经的辉煌如那场大战般消逝,只留下虚名,恰似贾府最终走向没落,曾经的荣耀成为过往云烟,众多人物的命运也随之沉浮。
《交趾怀古》以马援平定交趾的典故,“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暗示贾元春为贾府带来荣耀,可马援病死征途,贾元春也英年早逝,贾府的辉煌便如泡影般破碎,暗示着家族命运因元春的离世而急转直下。
《钟山怀古》借周颙出仕后陷入世俗牵连的故事,“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影射李纨的命运。李纨原本清净守寡,却因家族事务和贾兰的成长被卷入世俗,最终“枉与他人作笑谈”,隐喻着她难以摆脱命运的无奈。
《淮阴怀古》讲述韩信的起伏人生,映射王熙凤的命运轨迹。王熙凤精明能干如韩信,却也经历人生波折,最终被休弃。而她对刘姥姥的接济如同韩信不忘一饭之恩,暗示着命运的因果轮回。
《广陵怀古》中,隋炀帝的“风流”与晴雯的风流灵巧相呼应,“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暗示晴雯因出众而遭人嫉妒诽谤,最终悲惨离世,美好事物在流言中消逝。
《桃叶渡怀古》用桃叶与王献之的分离,隐喻贾迎春在封建婚姻制度下的无奈悲哀,“桃枝桃叶总分离”预示着她离开贾府后的悲惨命运,以及贾府的逐渐衰败。
《青冢怀古》借昭君出塞的典故,“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影射香菱的命运多舛,在封建压迫下无力挣扎,最终香消玉殒。
《马嵬怀古》描绘杨贵妃的悲剧,与秦可卿的命运相关联,“温柔一旦付东洋”暗示秦可卿美好的形象和温柔性格在命运无常中消逝,反映出红楼女子的悲剧结局。
《蒲东寺怀古》以《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的故事,暗隐金钏儿追求自由爱情却遭封建礼教迫害的命运,“小红骨贱最身轻”揭示了金钏儿的悲惨遭遇。
《梅花观怀古》与《牡丹亭》杜丽娘的故事呼应,“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暗示宝玉宝钗大婚时,林黛玉泪尽而逝的悲剧结局,展现出封建婚姻制度对美好爱情的破坏。
这十首怀古诗通过巧妙的诗词隐喻,将历史典故与红楼人物命运紧密相连,在不经意间透露着故事的走向和人物的结局,使读者在品味诗词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封建制度的残酷,这正是《红楼梦》艺术魅力的独特体现。
2.情节设置的巧妙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的情节设置极为巧妙,各个情节之间看似松散,实则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共同推动故事的发展。
薛宝琴新编怀古诗这一情节,并非孤立存在。它发生在贾府众人制作灯谜的文化活动中,既展现了宝琴的才情,又为后续众人的反应和讨论埋下伏笔。众人对怀古诗的不同看法,如宝钗的严谨、黛玉的洒脱、李纨的宽厚,通过这一情节得以生动呈现,丰富了人物形象。同时,怀古诗中的隐喻与红楼人物命运相关联,为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结局埋下了隐晦的线索,使情节更具深度和张力。
胡庸医乱用虎狼药这一情节,与晴雯生病紧密相连。晴雯因夜间嬉戏着凉生病,引出胡庸医前来诊治。胡庸医的诊断和药方引发宝玉的不满,进而另请王太医。这一系列情节层层递进,不仅展现了宝玉对晴雯的关怀,也反映出贾府内部的生活细节和人际关系。从晴雯生病的缘由,到胡庸医的误诊,再到宝玉的应对,情节发展自然流畅,毫无突兀之感。
而这两个主要情节之间,又通过贾府这个大背景相互关联。贾府的文化氛围为宝琴创作怀古诗提供了土壤,众人对怀古诗的讨论也符合贾府重视文化的特点。晴雯生病后的诊治过程,则体现了贾府的生活秩序和人际关系。同时,这两个情节也与前文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相呼应,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故事内容。
此外,本回中还有一些细节情节,如袭人母亲病重,王熙凤对袭人回家的安排,虽然看似琐碎,但同样不可或缺。王熙凤的安排既体现了她的精明能干,又反映出贾府的规矩和等级制度。这些细节情节与主要情节相互交织,使整个故事更加丰满、立体。
第五十一回的情节设置巧妙地将不同的事件和人物有机结合,通过情节之间的关联和衔接,推动故事的发展,展现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内涵,使读者沉浸在《红楼梦》的精彩世界中。
3.对比衬托的效果
在《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中,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极为精妙,通过人物之间、事件之间的相互映衬,使主题更加鲜明,人物形象也愈发饱满生动。
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十分显着。宝钗和黛玉对薛宝琴怀古诗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宝钗秉持严谨、正统观念,认为后两首诗史鉴无考,要求宝琴另作,这体现出她深受封建礼教熏陶,行事稳重保守,注重事物的规范与合理性。而黛玉生性洒脱随性,追求自由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达,她反对宝钗的看法,更看重诗歌中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展现出叛逆、不拘泥于传统的一面。两人截然不同的观点,将她们的性格差异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对比中,宝钗的稳重与黛玉的叛逆都更加突出。李纨支持黛玉,站在宝琴无需另作这一边,她的宽厚随和与宝钗的保守、黛玉的叛逆又形成了新的对比,进一步丰富了人物群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