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之间同样存在对比衬托。薛宝琴新编怀古诗这一充满文化雅趣的事件,与胡庸医乱用虎狼药这一生活琐事形成强烈反差。怀古诗创作展现了贾府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众人的才情,是高雅的文化活动;而晴雯生病请医诊治,胡庸医开出“虎狼药”引发争议,则是日常生活中的突发状况,充满了世俗气息。这两件事一雅一俗,相互衬托,既展现了贾府生活丰富多样的不同侧面,又暗示了在看似繁华高雅的贾府背后,也存在着诸如医疗、人际关系等现实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家族兴衰、生活复杂多样的主题。
这种对比衬托手法对突出主题和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突出主题方面,通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以及高雅与世俗事件的对比,揭示了贾府内部思想观念的多元性和生活的复杂性,暗示了家族在繁华表象下潜藏的危机,深化了《红楼梦》中家族兴衰、命运无常的主题。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对比衬托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独特。不同人物面对怀古诗的态度,让读者清晰地看到宝钗、黛玉、李纨等人性格的差异,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总之,对比衬托手法的巧妙运用,让本回内容更加丰富深刻,成为《红楼梦》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
六、第五十一回在全书中的地位与影响
1.对前文的呼应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在情节、人物和伏笔等方面与前文多处呼应,充分展现了这部作品的连贯性与精巧布局。
在情节上,本回中薛宝琴新编怀古诗与前文贾府浓厚的文化氛围相呼应。此前,贾府众人多次举行诗社活动,如海棠诗社、菊花诗社等,姑娘们在这些活动中吟诗作词,展现出极高的文学才情。此次宝琴创作怀古诗,正是这种文化活动的延续,进一步体现了贾府内部对诗词文化的推崇与热爱,也与前文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一脉相承。
人物方面,本回中众人对怀古诗的反应与各自的性格特点在前文已有铺垫。宝钗一向秉持严谨、正统的观念,前文在处理各种事务以及诗词评价中,都能看出她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行事稳重保守。此次她认为宝琴后两首怀古诗史鉴无考,要求另作,与她一贯的性格相符。黛玉生性洒脱、随性,追求自由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达,前文她在诗社活动中的种种表现,以及对一些事物的看法,都展现出她的叛逆与不拘泥于传统。所以在对待宝琴怀古诗时,她反对宝钗的看法,更看重诗歌的情感抒发和意境营造,这与她之前的人物形象高度契合。李纨的宽厚随和在前文也有所体现,她在诗社中常以平和的姿态协调众人关系,此次支持宝琴无需另作,也符合她一贯的为人处世风格。
伏笔方面,晴雯生病这一情节与前文对她性格的描写相呼应。前文通过晴雯撕扇等情节,展现了她任性、活泼的性格特点。本回中,她因夜间与麝月嬉戏,不顾寒冷去吓唬麝月而着凉生病,正是她这种性格的必然结果。同时,宝玉对晴雯病情的关切以及对药方的态度,也与前文他对身边女子的珍视相呼应。前文宝玉对黛玉、袭人等女子的关怀备至,都体现出他尊重女性、视女儿为珍宝的性格特点。此次对晴雯病情的重视,坚决反对胡庸医的“虎狼药”,再次印证了他的这一性格特质。
此外,王熙凤对袭人回家的安排,也与前文她作为贾府管理者的形象相呼应。前文通过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等情节,展现了她精明能干、善于管理的特点。此次在袭人回家一事上,她从人员调配、物品准备到时间安排和行为规范都考虑周全,安排得井井有条,进一步强化了她这一人物形象。
第五十一回通过这些情节、人物和伏笔的呼应,使作品的连贯性得以完美体现,让读者感受到《红楼梦》这部巨着在创作上的严谨与精妙,各个情节和人物之间相互关联,共同构建起一个庞大而细腻的红楼世界。
2.对后文的铺垫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犹如一座桥梁,为后文情节发展与人物命运转变做了诸多巧妙铺垫,充分发挥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薛宝琴新编怀古诗一事,为后文人物关系的发展埋下伏笔。宝琴的才情引起众人关注,她在贾府中的地位逐渐特殊。其怀古诗中的隐喻暗示着人物命运,随着故事推进,这些隐喻将一一应验,成为揭示人物结局的重要线索。比如《梅花观怀古》对黛玉结局的暗示,为后文宝黛爱情悲剧的发展增添了一抹宿命的色彩,让读者在后续情节中更能体会到命运的无奈与残酷。
晴雯生病这一情节,对她自身命运的转变有着重要铺垫。此次生病展现了晴雯任性活泼的性格,也为她日后的悲剧命运埋下隐患。晴雯本就身处复杂的贾府环境,性格直爽的她容易招人嫉妒。此次生病后身体愈发虚弱,在后续抄检大观园等事件中,她因无力抵抗而遭受更大的磨难,最终含冤而死。宝玉对晴雯病情的关切以及对药方的态度,也进一步深化了他们之间的情感,为后文晴雯离世时宝玉的悲痛与不舍埋下情感伏笔,使宝玉的情感爆发更加自然且令人动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