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刚登上霸主之位,野心勃勃,一心想着扩充地盘。他把目光盯上了南边的鲁国,心想:"鲁国兵弱,正好拿来立威!"公元前684年,齐国大军浩浩荡荡杀向鲁国边境,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消息传到鲁国都城曲阜,大街小巷都炸开了锅。老百姓拖家带口准备逃命,朝堂上大臣们吵得不可开交。有的说:"齐国太强,咱们赶紧求和吧!"有的喊:"不如拼了,死也要死得壮烈!"鲁庄公急得直跺脚,在大殿里来回踱步。
这时候,曲阜乡下有个叫曹刿的年轻人坐不住了。他就是个普通百姓,平时爱读兵书,喜欢琢磨打仗的门道。听说国君正在为战事发愁,他把锄头一扔,对乡亲们说:"我得去见见国君,不能让鲁国就这么败了!"
乡亲们都笑他:"你一个平头百姓,朝堂上的事儿轮得到你操心?那些当官的都没辙,你能有啥办法?"曹刿却认真地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那些大官天天养尊处优,未必能想出好主意。"说完,他拍拍身上的泥土,直奔王宫而去。
到了王宫门口,守卫拦住他:"你是何人?国君岂是你想见就能见的!"曹刿不慌不忙地说:"我有破敌之策,劳烦通报一声。"鲁庄公正愁得没主意,一听有人献策,立刻召见。
曹刿见到鲁庄公,不卑不亢地行礼。鲁庄公上下打量着这个年轻人,心里直犯嘀咕:"你当真有办法退敌?"曹刿反问:"大王,您凭什么让百姓为您拼命?"
鲁庄公想了想说:"我从不克扣百姓的赋税,有好东西也会分给大家。"曹刿摇头:"小恩小惠,百姓不会真正信服。"
鲁庄公又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器,我从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如实向神灵禀报。"曹刿还是摇头:"这只是对神灵的虔诚,和百姓无关。"
鲁庄公皱着眉头,沉思片刻说:"遇到百姓的案子,我虽不能件件查清,但一定会尽量公正处理。"曹刿这才点点头:"这才是关键!得民心者得天下,有了百姓支持,咱们就有胜算!"
鲁庄公听了这话,心里踏实了些:"那依你之见,该如何迎敌?"曹刿胸有成竹:"兵无常势,得根据战场情况随机应变。此战臣愿随军出征,亲自指挥!"鲁庄公横竖没别的办法,咬咬牙答应了。
没过多久,齐军就推进到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这里地势平坦,适合战车作战。齐军主将鲍叔牙,看着对面人数远少于己方的鲁军,压根没放在眼里。他大手一挥,战鼓敲得震天响,齐军士兵举着盾牌、挺着长矛,呐喊着冲了上来。
鲁军这边,士兵们紧握武器,紧张得直冒冷汗。曹刿却十分镇定,大声下令:"不准出击!严密防守!"鲁军将士们憋住劲儿,像一堵墙似的纹丝不动。齐军冲了一阵,见对方没反应,只好退了回去。
过了一会儿,鲍叔牙又下令击鼓进攻。齐军再次发起冲锋,鲁军依旧按兵不动。齐军士兵们都纳闷:"这鲁军咋回事?怕得不敢打了?"
等到齐军第三次击鼓冲锋时,士兵们已经气喘吁吁,脚步也慢了下来,喊杀声也没那么响亮了。曹刿眼睛一亮,猛地挥动令旗:"击鼓!反击!"
鲁军的战鼓突然如惊雷炸响,憋了半天的鲁国士兵们像猛虎下山,呐喊着杀向齐军。齐军本就疲惫,被这突然的攻势打得晕头转向,顿时阵脚大乱。鲍叔牙拼命吆喝,也止不住溃败的势头。
齐军掉头就跑,鲁军将士们杀得兴起,就要乘胜追击。曹刿却伸手拦住:"慢着!"他跳上一辆战车,仔细观察齐军逃跑时留下的车辙印,又踮脚眺望对方的军旗。过了好一会儿,才大声喊道:"追!"
原来,曹刿担心齐军诈败设伏。他发现齐军车辙混乱,军旗也东倒西歪,确定对方是真的溃败,这才下令追击。鲁军乘胜追杀,杀得齐军丢盔卸甲,大获全胜。
这场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让名不见经传的曹刿一战成名。鲁庄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要封他做大官。可曹刿却谢绝了:"我只是在国家危难时尽一份力。如今敌军已退,我还要回家种地呢!"
曹刿回到乡下,又拿起锄头,继续过着平凡的日子。但他的故事却在齐鲁大地流传开来,人们都说:"别看曹刿是个乡下人,肚子里的谋略比那些大官强多了!"而"曹刿论战"的故事,也成了以弱胜强、知己知彼的经典战例,被后世代代传颂。
喜欢嘻哈史诗看古今请大家收藏:(www.zuiaixs.net)嘻哈史诗看古今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