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吸引和留住顶尖的芯片设计和EDA人才?特别是在香港这个人才相对匮乏的环境下?” “你提到的三百万美元融资额,是基于什么样的财务模型计算出来的?能否提供详细的未来三年财务预测,包括收入、成本、费用、现金流?你对估值的依据是什么?”
“假设MP3市场如你所愿爆发,除了技术领先,你们如何与可能进入的国际半导体巨头(如TI、飞利浦、Cirrus Logic)竞争?你们的生产、供应链、市场渠道如何建立?” “公司的股权结构目前是怎样的?除了你之外,核心团队成员是否有持股?你对投资者的要求有哪些?比如董事会席位、否决权、信息披露等?”
每一个问题都如同精准制导的导弹,直击芯启科技目前存在的潜在风险和逻辑漏洞。这些问题,远比黄耀龙之前遇到的那些普通投资人要深刻和专业得多。
林轩额头上甚至渗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他庆幸自己这几天做了充分的准备,更庆幸自己拥有两世的知识和经验积累。他沉着应对,对每一个问题都进行了坦诚而深入的回答。对于能够清晰解释的,他据理力争,引经据典(当然,很多“经”和“典”来自于未来);对于目前确实存在的风险和不足(比如详细的财务预测模型还不够完善,专利规避策略还需要更深入的论证),他也并不回避,坦诚说明目前的进展和下一步的计划,并强调自己有信心带领团队解决这些问题。
他重点突出的,始终是自己的核心价值——对技术方向的精准把握,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的超强能力,以及带领团队化不可能为可能的决心和执行力。他甚至将“启明一号”在最后关头依靠他的方法大幅提升良率的例子,作为自己“解决关键技术难题能力”的佐证。
当林轩回答完最后一个问题时,他感到自己口干舌燥,后背也已经被汗水浸湿。他看着对面依旧平静、眼神深邃的张晚晴,心中有些忐忑,不知道自己的表现是否能打动这位眼光挑剔的专业人士。
张晚晴合上了面前的笔记本,沉默了片刻。会议室里只剩下空调运行的微弱噪音和窗外遥远的海浪声。这短暂的沉默,对林轩来说却如同一个世纪般漫长。
终于,张晚晴抬起头,目光再次聚焦在林轩脸上,语气依旧冷静,但似乎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波动。
“林先生,感谢你坦诚的分享。”她缓缓开口,“你的项目,和你这个人一样,非常有趣,也充满了野心。用‘雄心勃勃’来形容,毫不为过。”
她顿了顿,食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仿佛在权衡着什么。
“坦白说,从纯粹的投资角度来看,风险极高。”她毫不客气地指出现实,“你所描绘的MP3市场能否如你预期那样快速爆发,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即使爆发了,你们能否在与国际巨头的竞争中胜出,也是未知数。而那个自主EDA项目,更是如同一个美丽的梦想,实现难度极大,短期内不可能产生任何回报,却会像一个无底洞一样吞噬你们本就稀缺的资金。”
“再加上,你们公司目前的财务状况确实非常脆弱,几乎没有任何抵抗风险的能力。你所要求的三百万美元融资额,坦率地说,对于同时支撑MP3芯片的量产和EDA项目的持续研发这两个‘吞金巨兽’来说,也并不算特别充裕,甚至可能只是杯水车薪。”
张晚晴的每一句话,都像是在给林轩刚刚燃起的希望泼冷水。林轩的心,也随之微微一沉。难道……这次机会也要错过了吗?
就在林轩的心情跌落谷底之际,张晚晴的话锋却突然一转。
“不过,”她的嘴角似乎微微上扬了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弧度,眼神中也多了一丝探究和欣赏,“我对你本人,以及你所展现出的技术洞察力、战略构想和那份近乎偏执的自信,非常感兴趣。”
“你很年轻,却有着远超年龄的沉稳和视野。你敢于挑战巨头,敢于布局未来,这种勇气和魄力,在香港这个商业环境里,很少见。而且,你并非只有空想,你在带领团队上证明了你们的执行力。这一点,难能可贵。”
她停顿了一下,给出了她的决定:“这样吧,林先生。我需要时间消化今天的信息,也需要做一些更深入的思考和评估。我会尽快安排时间,亲自去你的公司实地看一看,和你的核心团队成员再深入地聊一聊,做一些初步的尽职调查。”
“在此之后,”她看着林轩的眼睛,语气变得郑重,“如果你能提供一份足够专业、详尽、数据支撑扎实的商业计划书——我指的是真正符合国际顶级VC标准的BP,里面需要包含你对所有风险的清晰认知和应对预案,以及明确的股权结构设计和未来可能的退出机制。并且,你也愿意接受一些符合早期高风险投资惯例的、相对严格的投资条款(比如设置业绩对赌、创始团队股权锁定、投资方在董事会的席位和一票否决权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