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丝帛简竹出土际,一夕梦醒春秋时

作品:左传游记|作者:酸辣茄子|分类:历史|更新:2025-05-04 00:09:17|字数:6818字

有诗曰:

地上沧海桑田际,漫漫变幻几千年。

地下岁月仍依旧,千年只聚一瞬间。

古人执卷常吟赋,望月怀空啸悠远。

世人哪知千古恨?惟留葱史在心田。

在这日新月异,时过境迁的现代岁月里,一株株钢铁巨树拔起而起。

丛丛混凝土森林,宣示着冰冷的律法,遮蔽了日月的“容颜”。

无处不在的幻灯霓虹,与荧幕若隐若现的亮光,一片繁荣梦幻的“迷梦”,竟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麻痹”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忘却了一切的一切。

时间,正一分一秒的从指间滑过,而在这有限的世界里,无时不刻与时间赛跑,在无跟奔波里忙碌折返的我们,是否会记起了古老的传奇?记起那悠悠的古笛和沉陷于泥壤里远古的记忆?

考古挖掘者和修复项目,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科技的加持之下,相关工作便利了许多。

相比种种科技与技术,这考古挖掘者和修复者,其实才是最能与沉重的历史,古老的文物直接交流的“灵魂连接者”,同时也是最能体悟悠久的历史的人。

但是,能做到如此这般,干这份工作,做这份职业,那可真是不一般。

除了要有优异的成绩,深厚的功底外。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得要有一种冷板凳儿甘坐十年的耐心以及比肩张飞绣花的细心。

王嘉,一位普普通通的考古学硕士研究生,已经发表了很多篇有关于考古研究的学术论文,在考古学领域也是颇有建树,同时也跟随导师在各大考古现场参加相关工作许多年。

可即使是这样,他的那份儿“心性”,却依旧没有得到多少的锤炼。

一旦遇到长时间的挖掘清理工作,他就耐不住性子了。

只是用铲子铲去深埋在文物四周的泥土,用刷子刷去文物表面残留着的土渍,就足以让他感觉到无聊很久。

然而,他的导师,却不会这么想,就算是连续在考古现场待上好几天,他都稳如泰山。

微笑,常常挂在他的嘴边。

而一人一壶,还有他屁股底下坐着那个小马扎,就构成了他独特的个人境界。

也许,泡一壶清茶,闻着氤氲的茶香,与泥土混合着的气息,最是能抚平一个人内心中的“猛虎”,好让他静下心来,细嗅那静谧绽放着的蔷薇。

文物出土工作,不仅是要带全工具,小铁铲小锄头和大中小三把刷子,还要有一颗隐于尘土,甘于沉寂的那份心境。

别看导师一把年纪了,银发早已布满了他的头顶,再加两撇儿白眉,活脱脱像是一个村儿里的老者。

亦或是,归隐于山林间的大师,任凭微风拂过,还是狂风骤起。对他来说,都是“过眼浮云”。

即便,迎面夹杂着泥土与飞来花草的气息,所带来的,也只有他不经意间的一抹笑颜。

年纪大了,记性可能不太好了。

但是,这考古界江湖上的“规矩”,老人家还是记得一清二楚的。

三把细毛刷子,大中小十分齐全。

只是,这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刷子太过于老旧了。

更有甚者,连握柄处都生了如虬枝盘旋山间般的裂纹,刷毛都又干又硬了,已经不能够用来刷洗刚出土文物表面上所残留的土渍了。

正因为如此,老人家才细细将其珍藏起来

这说来也巧,不论是换多少把新刷子,最多只用上半天,老人家就能轻车熟路,全部掌握了。

他使用的手法,就和老刷子一模一样,仿佛这把新的刷子,和他以前用过的一般。

这一点,也是让王嘉和他的同系师兄妹最为惊叹的一部分。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

越是不喜于言笑,不动声色,不轻易将自我的观感浮现于脸上,越是沉稳,越能明事理,越能懂乾坤。

王嘉这个小伙子,平时和他的师兄妹一样,都挺勤奋好学的。工作中一遇到什么问题,总是要向这位老爷子,他的导师好生询问一番。

不过,不管他用何种口气询问,询问的问题或大或小。

这个老爷子,最常浮在嘴边上的,也就只有一个字儿。

那就是-静。

别小瞧了“静”这个字,无论是遇到什么问题,如果能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大部分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像王嘉这样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年轻人,在这浮躁的社会里,越是难沉得住气,遇到什么问题,总是容易冲动。

所以,即使过了这么多年,他还是不理解这个字。

直到,老爷子不经意间说的那句话“实践出真知,不要光靠想,多去动一动。”,这才一语点醒了梦中人。

于是乎,他也便学起他的导师,这位老头儿,搬起一个小马扎儿,提着一个小茶壶,出了坑洞,往洞边上一坐,手机放至一旁,然后便开始了他的文物清扫工作。

还别说,这样做还是很有用的,以往,他的内心还是十分的浮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左传游记》,方便以后阅读左传游记第1章 丝帛简竹出土际,一夕梦醒春秋时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左传游记第1章 丝帛简竹出土际,一夕梦醒春秋时并对左传游记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