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布施粟米粥,桓公第二年

作品:左传游记|作者:酸辣茄子|分类:历史|更新:2025-05-04 00:10:15|字数:17034字

“这些东西,都是为了表明等级尊卑。”

“衣服上所绘制的火、龙及图案,这是为了表明文饰高下。”

“五色,象征天地四方。”

“这么做,是为了表明器物的色彩。”

“钖、鸾、和、铃…”

“这些乐器,是为了表明声音。”

“旗上的日月星辰以及其他各种形象,这些行为是为了表明光彩。”

“行为的准则应当是节俭而有法度,升降有一定的程度。”

“以花纹和物色来作为标志,以声音与光彩来发扬它。”

“通过这么做,以此来向各级官吏做明显的表示。”

“这么做的话,各级官吏才会警戒畏惧,不敢违反纪律。”

“如今…却有大臣抛弃德行而树立邪恶,把人家贿赂的器物放在太庙里。”

“同时,公然的将它显示在各级官员面前。”

“各级官员,如果跟着他学坏会怎么样?”

“而我们这些制定法度的人,又怎么能去责备他们呢?”

“一个国家的衰败,是由于官员行为不正。”

“官员的美德的丧失,是由于受宠而贿赂公然进行。”

“把郜鼎放在太庙里,还有比这更明显的受贿吗?”

“周武王战胜殷商,把九鼎迁移到雒邑,尚且有义士对他非难,指着他的鼻头责备他。”

“更何况现在,把表明违法叛乱的贿赂得来的器物放在太庙里,这又怎么能行呢?”

介于此,在一旁围观着的王嘉,也有自己的观点。

“其实,法律才是约束人们最主要的东西。”

“而道德,则更多的是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

“德法相依,天下才能太平。”

“至于这道德,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制定的法度肯定不一样,内容上也会有或大或小的变化。”

“但是最重要的事情不在于它的外在形式,而在于人们是否能够让这些礼法牢记于心,并且严格遵循他们行事,外化于形。”

“这样一来,其实…那些‘繁文缛节’的礼法,就显得没有那么太重要了。”

“如果礼法修饰的过于复杂化,对于其本身的推行以及教化的效果,实际上都会大打折扣。”

“并且,还会滋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产生一系列的阻力。”

“所以,如果可以的话,这礼法,只需要取其精髓,同时注重外在的一个表现形式,就可以了。”

“至于这法律,还必须要有强制力来执行。”

“同时,为了展现其威信,‘杀鸡儆猴’之法,也不是不可以被效仿。”

“只有不懈怠,时刻严格打击,才能维护应有的礼法秩序,以及公平正义。”

“这大臣臧哀伯,正所谓言之有理,言之有理啊。”

“在每个时代,无论是昏庸还是开明;无论是先进还是落后,总会有一些清醒的人在关键的刻候站了出来。”

“只是可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有历朝历代的统治之人,又有几位能够轻易的听得进去呢?”

“历朝历代,开明且贤能的统治者。总是少之又少。”

“取而代之的,昏庸无能的统治者,则是多之又多。”

“更不要提,现在正在拿王位上坐着的,高高在上的鲁桓公了。”

果然,不出他所料。

这臧哀伯如此“苦口婆心”的一番话,鲁桓公没有听从。

“嗯…嗯…”

“那么,就这样吧…”

这件事情,很快便传到了周朝的内史的耳朵里。

对于这件事,他评价说。

“臧孙达的后代,在鲁国,一定能长享禄位吧!”

“君主违背礼制,他没有忘记以美德进行规劝。”

王嘉,对他的这个观点也是十分认同的。

再后来,又过了些时日。

秋天七月的时候,杞国的国君杞侯来到鲁国进行朝见。

但是他的态度却极其傲慢,对鲁桓公十分的不恭敬。

他表面上是一套,在暗地里却是另一套。

“切…这鲁桓公,他以为他是谁呀?”

“他的爵位,只不过是比寡人高了一个等级,就牛逼哄哄上了。”

“寡人代表这杞国,去朝见他,仅仅是因为一些避免不了的因素,所以才会出此下策。”

“要不然…谁朝见谁还不一定呢。”

“别以为,倚仗着有周天子周王室的威势,就可以让别的国家心甘情愿的俯首称臣。”

“这…绝无可能!”

他的这些言论,很快,便传到了鲁桓公的耳朵里,这让他气急败坏。

于是乎,趁着这杞侯回国的时候。

鲁国,现在便开始谋划着派兵讨伐杞国的行动。

与此同时,蔡桓公、郑庄公这两国国君相会于邓地。

他们这么做,是由于楚国的实力正在逐渐壮大,他们开始产生了畏惧。

于是就想着通过结盟的方式,来抵抗楚国。

至于王嘉,早在先前就看腻了国与国家之间结盟还有商讨着的操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左传游记》,方便以后阅读左传游记第20章 布施粟米粥,桓公第二年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左传游记第20章 布施粟米粥,桓公第二年并对左传游记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