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举动,让他很是无语。
而最让他感到震惊且有些兴趣的,就是这杞国无礼了。
“牛逼啊…”
“这世上,不管是什么朝代,不管是什么时候,总会有不怕死的人站出来找死。”
“我真是一个大大的‘服’!”
紧接着。九月份的时候,眼见鲁桓公派遣大军攻入杞国。
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讨伐杞侯的不恭敬。
“现在,我们鲁国,是不是你们杞国的大哥?”
“快说,是不是?”
“你要是不说,我们就把你们的这座城市给烧毁!”
(连忙)“别…别呀。”
“鲁大哥,您真的是我们的大哥啊。”
“再叫一声大哥。”
“大哥!”
“欸,好好好…”
面对杞侯被迫称臣的局面,王嘉没有其他的话说。
他,只是说了两个字。
“活该!”
后来,鲁桓公与戎国在唐这个地方结盟,是为了重修过去的友好关系。
王嘉呢,对此也是这么认为。
“只有能一同干大事,也能够长期合作的,才能被称作真正的‘合作伙伴’。”
冬天的时候,鲁桓公,他从唐地回来了。
对于这件事情,《春秋》中记载。
这件事情,是由于后来祭告了宗庙。
回来的时候,这鲁桓公祭告了宗庙,邀请群臣宴饮,并互相劝酒,在竹简册子上记录功勋。
这么做,是合乎周礼的。
单独与一个国家会面,无论是我去还是他来,其实都会记载相会的地点,表示互相谦让,是不设会主的意见的。
自这三个国以上,那么前去参加,便记载相会地点。
别国到来的时候,仅仅只会记载会见,这是盟主已定的会见。
起初的时候,晋穆侯的夫人姜氏,她在条地战役时生下了太子,给他取名为仇。
这仇的弟弟,是在千亩战役的时候生下来的,取名为成师。
师服这个人,对这件事评价说。
“奇了怪了,国君这样为了自己的儿子取名,我还是第一次碰见!”
“命名是用来表示道义,道义产生礼仪,礼仪体现出政事,政事用来端正人民。”
“所以政事成功而人民服从。反之就发生动乱。”
“好的配偶叫妃,不好的配偶叫仇,这是古代的名称。”
“如今的君王,给自己的太子取名为仇,他的弟弟偏偏却叫做成师,这已经是开始预兆动乱了,做哥哥的恐怕要衰颓了!”
王嘉,对于这件事情,也有自己的理解。
“一个国家兴盛和衰落,往往会有其标志性的事件。”
“然而,有些时候,这个标志性的事件并不会十分的明显突出。”
“其实,在平常一些毫不起眼的细节里,都可以窥探见一个事物的兴衰与生亡。”
“至于应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那么就要依靠主体,结合时事,做出正确的判断了。”
我在鲁惠公二十四年的时候,晋国就开始内乱了。
因为这件事情,把桓叔封在了曲沃。
靖侯的孙子栾宾辅佐他。
对于这件事情,师服说道。
“我听说国家的建立,根本大而枝叶小,因此才能巩固。”
“所以说,周天子建立诸侯国,诸侯设立卿大夫家,卿大夫家设立侧室。”
“大夫设有贰宗,士有子弟充当仆隶,平民、工匠、商人各有亲属都有依次而下的等级。”
“因此,百姓心甘情愿的侍奉上级。”
“下级对上级,也没有什么非分的冀望。”
“如今的晋国,只是甸服中的侯国,却又另外建立国家。”
“如此看来,他的根本已经衰弱了。”
“这个样子继续下去的话,又怎么能够长久呢?”
王嘉,他也是这么认为的,他说:
“要小看了每一个小的枝叶与分叉,正是有了他们的不断汇聚且有序的排列组合,才最终长成了参天大树。”
“而国家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国家想要繁荣昌盛,必定离不开每一个国家之中的人。”
“而国家这个‘大家庭’的组成,自然也离不开每一个‘小家庭’。”
“强大的背后往往是基于不断的积累,由量变达到质变。”
“所以如果把人民群众之间的分工协作比喻成量变,那么我们就应该重视这种量变,合理的去协调其中的相互关系,因时而变。”
“这样子的话,才会形成稳定且牢固的‘关系’,国家也就强盛起来了。”
“上下一心,齐心协力办一件事情,可是一件‘大法宝’!”
“然而,并非是下级甘愿服务于上级,而是每一个阶层在实际的劳动中都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价值。”
“承认他们的价值,对于稳定一个社会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而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来说,只要不做什么太出格且违背常理的事情。”
“其实经过自我的努力,上下一心,是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