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颛孙踏入鲁国领土的那一刻,他那疲惫不堪的身躯仿佛一下子找到了依靠。但与此同时,他心中也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和恐惧。毕竟,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里,等待着他的将会是什么呢?是新的机遇还是更多的磨难?一切都还未可知……
而亲身经历且目睹了这一切事件的王嘉,对此也是颇有一番感悟。
“这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与计谋奇策,尚且都不算是什么破围让人震惊的事情。”
“那么,在这一个诸侯国国内所发生的与储君之位有着密切关系的政治事风波,想来其能让人引起的骚动和紧张感,也就不会太大了。”
“只是,眼看着自己的国家国内发生了一系列政治动荡,自己又被迫只能跟随自己的心腹手下大臣前往别的诸侯国地区逃难,以寻求短暂的安宁,以及让自己能够东山再起的机会。”
“这话说的倒是容易,可实际要是操作起来,难度有何其之大啊!”
“当其他诸侯国们,面对一个国内有着重大灾难的逃难之人。”
“无论他是什么身份,而自己又能够在他的身上,获得到什么样的利益?”
“这些问题,一时半会儿都可以暂且不谈。”
“但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却不可忽略,那就是如果接纳并收容他们的话,会不会对自己国家的国内政局和政治带来一定的冲击和风波。”
“所以说,如此一来,再来看这件事情的话,想来我们也就能够理解齐国拒绝收留他们的用意。”
“可是我们转念一想,就在众多诸侯国国君都纷纷摒弃不愿意让他们进入自己的领土之中寻得片刻的安宁之时。”
“鲁庄公的如此举动和行为,是否也就恰恰佐证了在他统治与治理之下的鲁国,国力依旧是十分强盛的呢?”
“毕竟,在这个时候,一个诸侯国如果能够毫无目的的热心收留下他们,除了灭国以外,很大程度上就能证明这个诸侯国国家的实力足够强悍,能够应对其他诸侯国的怀疑,以及相应的文武方面的威胁。”
“要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实力真正的达到了足够强大的地步,成为了一个具有强悍实力的大国,那么它对于这类在这个时期习以为常的事情,十有八九都应该采取相对正确的态度。”
“无论是国家、个人,还是一个的组织,都不要因为害怕面对问题而不去解决问题。”
“恰恰相反,强者不仅能够采取合理且正确的策略解决问题,还能够因为这次问题因祸得福,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由此一来,‘福祸相生’之理,自然而然也就十分显而易见了。”
“而鲁国,恰巧也配得上‘大国’这一个称号。”
“因为这个称号带来的不仅仅是荣誉,还有更多的担当与义务。”
紧接着,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的变化与转移。
在其他诸侯国地区,也发生了许多有意思的事情。
话说那齐桓公雄才大略、志存高远,一心想要治理好齐国,使其成为诸侯中的霸主。一日,齐桓公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让敬仲担任卿这一重要职务。
当使者将这一消息传达给敬仲时,敬仲却出人意料地婉言推辞道:“尊敬的君上啊,我不过是一个寄居于外的臣子罢了。承蒙陈国对我的宽恕之恩,又能在齐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感受到您宽厚仁慈的政令。因着我对一些规矩和教导不够熟悉,犯下过错,但幸而您宽宏大量,赦免了我的罪责,并让我得以卸下沉重的负担。如此大恩大德,我已然感激不尽,所得实在太多了。像卿这般位高权重的要职,我实难胜任,唯恐自己能力不足,有负于君上的重托,从而招致众人不称职的指责。所以,请允许我冒死向您陈情,恳请您收回成命。正如《诗经》中所说:‘车子远远驰来,带着招聘我的弓。我难道不想去?怕的是朋友责讽。’”
齐桓公闻听此言,心中不禁对敬仲的谦逊和自知之明多了几分赞赏。但他深知敬仲乃贤能之士,不肯轻易放弃,便再次诚恳相邀。然而,敬仲始终坚持己见,态度坚决。最终,齐桓公权衡再三,尊重了敬仲的意愿,改任他为工正一职。
敬仲恭恭敬敬地邀请齐桓公前来参加宴席并一同畅饮美酒,齐桓公欣然应允,满心欢喜地赴宴而来。宾主之间相谈甚欢,气氛融洽,不知不觉间夜幕已然降临。
此时,齐桓公兴致正浓,丝毫没有尽兴的意思,于是大手一挥说道:“天色虽已黑,但如此良辰美景,怎能不尽兴?快快点上灯火,咱们接着开怀畅饮!”然而,敬仲却站起身来,微微躬身向桓公道谢后推辞道:“君上,微臣只晓得应当在白日里款待于您,对于夜晚陪同饮酒之事,实在未曾知晓相关礼数,故而不敢从命啊。”
听闻此言,一旁的君子不禁颔首称赞道:“这酒本就是用于辅助完成各种礼仪的,适度饮用则可,若一味贪杯,持续过度,则有失偏颇。敬仲深知此理,坚守礼节,实乃大义之举。再者,他能在与君主共饮之时,既圆满完成了应有的礼仪,又不让君主因饮酒而过度放纵,这般做法更是彰显出其仁德之心呐。”众人听后,皆对敬仲的行为赞赏有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