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军以雷霆万钧之势攻克襄阳、樊城,这两座战略要地的失陷,犹如晴天霹雳,让南宋朝野震动。消息传到南宋朝廷,朝臣们惊慌失措,纷纷议论纷纷。襄阳和樊城的陷落不仅意味着南宋失去了重要的军事屏障,更让南宋的防线出现了巨大的缺口。朝野上下弥漫着一种末日将至的氛围,许多官员甚至开始考虑如何自保。
捷报传至忽必烈处,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大喜过望。多年的征战积累,终于迎来了关键性的胜利。忽必烈深知,襄阳和樊城的攻克,不仅是军事上的突破,更是心理上的巨大胜利。他多年的战略布局终于开始收获成果,南宋的灭亡似乎已经指日可待。
谋士刘秉忠敏锐地察觉到局势的转变,他审时度势,向忽必烈建议:“陛下,如今我军士气正盛,当一鼓作气,过江进攻南宋鄂州一带。鄂州地势险要,若拿下此地,便可虎视建康,进而直下临安,彻底终结南宋的统治。”刘秉忠的建议深得忽必烈的心,他深知这是一个绝佳的时机,绝不能错过。
忽必烈深以为然,当下下令增兵10万,同时命工匠们日夜赶工,新造战船800艘。造船厂内灯火通明,工匠们不分昼夜地劳作,一艘艘战船在他们的手中逐渐成型。这些战船将成为元军南下攻宋的重要力量。一场声势浩大的攻宋战役就此拉开序幕,整个元军上下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为防四川宋军东援,打乱宋军的防御部署,忽必烈精心谋划。他深知,四川宋军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如果让他们顺利东援,将会对元军的进攻计划造成严重干扰。因此,他命驻蜀元军向两川要地发起进攻,宋军不得不分兵抵御,其东援的步伐被彻底牵制住。这一招不仅成功地分散了宋军的兵力,还为元军主力的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与此同时,忽必烈任命中书左丞相合丹、河南行省参知政事刘整为淮西枢密院,负责淮西战事;博罗欢为淮东都元帅,主掌淮东军事,分别对两淮地区发起进攻。这多路并进的战术,旨在分散宋军兵力,配合主力攻宋。元军的进攻如同一张巨大的网,从四面八方将南宋紧紧包围,南宋的防线在元军的猛烈攻势下摇摇欲坠。
元军的每一步行动都经过精心策划,他们的目标明确,就是要彻底终结南宋的统治。而南宋朝廷则陷入了混乱与绝望之中,面对元军的多路进攻,他们疲于应对,毫无还手之力。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南宋的末日似乎已经不可避免。
四月,忽必烈再次下达战略指令,命合丹、刘整、山东都元帅塔出、董文炳于正阳(今安徽霍丘东北)夹淮筑东西两城,并在此地建立行院府。这一举措的战略意义极为重大,它不仅是对两淮地区的牢固掌控,更是为了南逼长江,为后续进攻南宋都城临安创造极为有利的军事条件。正阳地处淮河南北交通要冲,控制此处,元军便能进一步压缩南宋的防御空间,将战线逐步推向长江一线,为后续的军事行动奠定坚实基础。
这年冬季,南宋沿江制置副使兼知黄州陈奕察觉到元军的意图后,忧心如焚。他深知正阳一旦被元军牢牢占据并完成筑城,南宋的防御体系将面临更大压力,长江防线也将受到严重威胁。于是,他迅速召集安丰、庐、寿(今安徽寿县、合肥、凤台)等州的兵力,数次向正阳发起猛烈攻击,试图阻止元军筑城,打破元军的战略布局。
然而,元军早有准备。塔出率领精兵,每日主动出战多达十数次。他身先士卒,凭借着精湛的武艺和顽强的斗志,一次次将宋军击退。元军士兵们在塔出的带领下,奋勇作战,他们深知这场战斗的重要性,每一寸土地都必须用生命去扞卫。宋军虽然英勇,但在元军的顽强抵抗下,始终无法取得决定性的突破。
宋军不甘心失败,又在六安(今属安徽)紧急建造战舰,企图再次进攻正阳,希望通过水路发起突袭,打破元军的防线。然而,塔出早已侦知宋军的计划。他果断派遣骑兵,趁着夜色掩护,如疾风般冲向六安的造船厂。元军骑兵们在夜色中飞驰,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摧毁宋军的战舰。当他们抵达六安造船厂时,迅速点燃了火把,一把大火瞬间将宋军的战舰吞噬。火光冲天,映红了整个夜空,宋军的这一计划在火光中化为泡影。
塔出的这一果断行动,不仅成功阻止了宋军的反扑,更进一步巩固了元军在正阳的军事部署。元军的筑城工程得以顺利进行,而南宋的防御体系则在元军的步步紧逼下逐渐动摇。正阳的争夺战,成为了元宋双方战略博弈的关键一环,而塔出的出色指挥和元军的顽强作战,为元军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咸淳十一年(1275年)春,元朝的将相们齐聚一堂,共同商讨军国大事。会议室内,气氛庄重而紧张,将领们个个神情严肃,他们深知此次会议的议题关乎元朝统一天下的大业。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将领们逐渐达成共识:两淮地区是南宋的北屏,城池坚固,士兵精锐,贸然强攻必定损失惨重,且难以速胜。与其在两淮地区与宋军正面硬拼,倒不如留兵在淮甸地区,持续牵制宋军,分散其兵力,而主力部队则乘虚渡江东进,直捣临安。这一避实就虚的建议,既避免了不必要的伤亡,又能迅速击中南宋的要害,一举奠定胜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