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选背后的故事
国家医学科学院的资料室里,顾承川的放大镜在李小南的 AI 算法专利证书上停留了三分钟。泛黄的灯光下,他用红笔在 “主要贡献者” 一栏重重圈住 “李小南” 三个字,旁边标注:“该技术使农村假药识别效率提升 60%,直接惠及 83 万偏远地区患者。”
“顾主任,这部分该写您的指导啊!” 实习生小林看着材料急得跺脚,“没有您把关,我们根本改不出这么精准的模型......” 顾承川头也不抬,继续翻着阿依古丽的边疆监管报告:“写清楚是谁在沙漠里被马踢断过缰绳,是谁在戈壁滩用体温焐热过冻坏的检测仪。” 他的手指划过报告里 “徒步 72 小时押送假药证据” 的段落,“这些,比我的名字重要百倍。”
答辩前夜,顾承川把李小南和阿依古丽叫到办公室。李小南抱着一摞数据分析图,阿依古丽的马靴还沾着从边疆带回的沙土。“明天答辩,你们俩负责主讲。” 顾承川推过两台检测仪,“这台‘青岩一号’,是李小南熬坏三台电脑做出来的;这台‘边疆卫士’,跟着阿依古丽摔过七次马。” 他敲了敲仪器外壳,“记住,评委们要看的,不是我的白大褂,是你们袖口的泥渍。”
答辩现场,当顾承川说出 “接下来,请我的同事李小南博士介绍 AI 预警系统” 时,全场哗然。李小南走上讲台,镜片上蒙着白雾,却在看到台下老周举着的虎娃照片时突然镇定 —— 照片背面,是顾承川写的:“每个数据点,都是虎娃们的心跳。” 他指着大屏幕上的监管地图,每个闪烁的红点都关联着一个年轻工作者的故事:“这里是小王冻伤的青海牧区,这里是小吴被威胁的凉山深处......”
媒体采访环节,记者们举着话筒涌向前:“顾教授,您如何评价自己在农村药品监管体系中的作用?” 顾承川侧身让开,把阿依古丽推到镜头前:“该让大家听听,这个在沙漠里弄丢过三次水袋的姑娘,是怎么让假药贩子闻风丧胆的。” 阿依古丽的手在发抖,却想起顾承川在她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时说的话:“别怕,你背后是整个边疆的牧民。”
“我们村的冷链车,是李小南大哥蹲在雪地里调试了三天三夜!” 虎娃的声音突然从视频连线里传来,孩子举着智能药盒跑过青岩村的晒谷场,“顾爷爷说,这个盒子里装的不是药,是哥哥姐姐们的心血!” 镜头扫过老周,老人正把顾承川的评选材料贴在卫生室墙上,旁边是李小南和阿依古丽的照片:“俺们老百姓不懂院士,只知道谁把药箱背进了咱心窝。”
最让年轻人震撼的,是顾承川在国际医学论坛上的发言。当外籍专家盛赞 “顾氏监管体系” 时,他却展示了一组对比图:左侧是自己在实验室的背影,右侧是二十个年轻工作者在基层的照片。“这个体系的名字,应该叫‘中国基层医者’。” 他的手指划过阿依古丽骑马的剪影,“当她的马累死在戈壁时,我在办公室吹着暖气改论文 —— 这样的成果,不属于我。”
评选委员会的会议室里,老院士们传阅着顾承川提交的附加材料:三十七个年轻工作者的事迹汇编,每个故事都配有现场照片和患者证言。青海的卓玛用藏文写着:“李医生的检测仪,比活佛的转经筒还灵验”;贵州的村医画着简笔画:“顾主任让我们知道,当医生,要像树一样,根扎在土里,枝伸向天空。”
“顾教授,您这是在给自己‘拆台’啊!” 工程院院士又好气又好笑,“别人参选都拼命贴金,您倒好,把功劳全分给年轻人。” 顾承川摸着胸前的听诊器,那是李建国留给他的,金属表面还带着体温:“当年老院长把院士名额让给我时,说‘医者的勋章,该戴在能让更多人活下来的人胸前’。现在,我不过是把勋章摘下来,给更需要的人别上。”
公示期的某天深夜,顾承川的办公室来了位不速之客 —— 小王抱着刚满周岁的女儿。孩子的小毛衣上别着微型检测仪挂件,是妈妈用临床废弃材料做的。“顾主任,” 小王的声音发颤,“我女儿的名字,想叫‘承新’,继承的承,新生的新......” 顾承川的喉咙突然发紧,想起在玉树地震中,这个年轻人为了保护数据,用身体挡住坍塌的墙体。
评选结果揭晓前夜,顾承川带着李小南和阿依古丽回到青岩村。月光下,新卫生院的智能药柜闪烁着蓝光,像极了七年前他们第一次接通追溯系统时的场景。虎娃已经能跑着递药,老周的监管站里,年轻人的照片和顾承川的证书并排挂着。“看,” 顾承川指着照片里李小南熬红的双眼,“这才是院士该有的样子 —— 眼里有血丝,心里有百姓。”
当清晨的阳光洒在评选公示栏上,顾承川的名字旁边,并列着李小南、阿依古丽等十位年轻工作者的名字。公示下方,用小字标注着:“本次评选首次设立‘基层医学传承奖’,以表彰在一线默默奉献的年轻医者。” 而此刻的顾承川,正在给来自全国的村医们上课,黑板上写着:“真正的传承,不是把名字刻在荣誉墙上,而是让更多人,在基层的土地上,长出新的希望。”
喜欢医河长路请大家收藏:(www.zuiaixs.net)医河长路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