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荣誉下的责任
院士当选的红榜贴出时,顾承川正在青岩村的晒谷场给村医们上课。他的白大褂袖口磨得发亮,前襟还沾着今早给虎娃换药时蹭到的紫药水 —— 这个细节,被台下的年轻记者抓拍,后来成了 “最接地气院士” 的标志性照片。
“别盯着红榜上的名字看,” 顾承川用树枝在地上画出药品监管流程图,“要看这里,” 他戳了戳自己的胸口,“和这里。” 树枝尖指向远处的卫生室,智能药柜的蓝光在暮色中闪烁,“当年李院长告诉我,院士不是戴在胸前的徽章,是扛在肩上的药箱。”
当选仪式当天,顾承川把奖牌锁进办公室最底层的抽屉,那里还躺着青岩村的第一份假药检测报告、李小南烧坏的检测仪主板,以及二十七个年轻工作者的入党申请书。他带着新当选的 “基层传承奖” 获得者李小南和阿依古丽,直奔边疆 —— 那里的冬季即将来临,牧民们的药品储备需要重新规划。
“顾院士,您看这个!” 在新疆的毡房里,村医买买提举着破旧的笔记本,上面画满了顾承川团队开发的检测仪操作图,“孩子们说,这个会发光的盒子,比星星还可靠。” 顾承川蹲下身,摸了摸孩子冻红的小脸,转头对李小南说:“把冬季培训的第一课,设在海拔五千米的牧场。”
最忙的那个月,顾承川的日程表精确到分钟:凌晨三点改完《基层医生培训手册》,清晨七点飞赴青海指导冷链车越冬维护,下午在实验室盯着小王改良高原检测仪,深夜还要给全国村医的视频课当主播。李小南心疼地发现,导师的降压药从每天一片加到了三片,白大褂下的藏蓝毛衣,袖口已经磨出了破洞。
“您这样会累垮的!” 在玉树的临时医疗点,阿依古丽强行夺下顾承川手中的病历本。老人抬头时,眼底的血丝让她想起三年前的地震夜 —— 那时他也是这样,发着高烧却坚持给每个伤员做二次检查。顾承川笑了,指了指窗外正在安装的无人机药箱:“看见那些银色的翅膀了吗?那是年轻人给基层插上的翅膀,我们得帮他们把翅膀变硬。”
医学人才培养基金成立仪式上,顾承川拒绝了所有领导致辞的邀请,把话筒递给了青岩村的老周。老人颤抖着展开红布,露出刻着 “承新” 二字的基金铜牌:“俺们村的虎娃,现在能认全药盒上的字了。” 他转身对着顾承川,突然深深鞠躬,“您给孩子们的,不是院士头衔,是救命的本事。”
国际医学论坛邀请顾承川做主旨演讲,他却带着李小南一同上台。当聚光灯打在年轻人身上,李小南展示的 “AI + 牧区监管” 模型让全场沸腾。“这项技术的核心算法,” 顾承川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来自一个在沙漠里被晒脱三层皮的年轻人,他叫阿依古丽。” 镜头切到台下,阿依古丽正给边疆儿童演示检测仪使用,完全没注意到自己成了焦点。
最让基层医生感动的,是顾承川的 “推门听课” 制度。他会突然出现在县级医院的课堂上,翻开学员的笔记本检查标注;也会蹲在村卫生室的门槛上,听年轻医生讲解用药方案。在贵州的深山里,他发现村医小李漏记了高原反应的用药禁忌,当场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本,把李建国当年教他的 “三查七对” 口诀重新默写了一遍。
当选院士的第一百天,顾承川收到了虎娃的成绩单。数学 98 分,科学 100 分,孩子在留言栏画了个戴着院士帽的小人,旁边写着:“顾爷爷的帽子,要分给所有会看病的哥哥姐姐!” 他摸着照片上孩子的笑脸,想起李建国的遗言:“当你成为院士,记住你的白大褂,永远属于第一个敲开卫生室门的病人。”
深夜的办公室,顾承川对着电脑整理《基层医生成长手册》。屏幕右下角弹出边疆的实时画面:阿依古丽的马队正在暴风雪中运送药品,李小南开发的定位系统在地图上划出红色的生命线。他摸出那个装着青岩村药盒的铁皮盒,突然听见窗外传来消防车的鸣笛 —— 不是警情,是年轻医生们用救护车灯光,在夜空拼出 “传承” 的字样。
院士证书静静地躺在抽屉里,顾承川的工作日志却写得密密麻麻:“明日行程:1. 青海冷链车故障排查;2. 李小南团队算法优化会议;3. 给新疆村医的夜课:《如何用牧民听得懂的话讲清用药禁忌》。” 钢笔尖划过纸面,像极了他这些年走过的基层小路,每一道痕迹,都是对 “院士” 二字最锋利的注解 —— 不是荣誉的加冕,而是责任的重负,是把自己活成梯子,让更多人踩着肩膀,去够更高的星空。
喜欢医河长路请大家收藏:(www.zuiaixs.net)医河长路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