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无疑是在打周怀远的脸,甚至可能威胁到他在灾区赈灾的主导权。
周怀远岂能容忍?
“殿下是想让高瑞和周怀远斗起来?”
刘乘风低声问道。
“他们早就已经斗起来了。”
赵宸淡淡说道,脑中浮现出关于周怀远私铸劣钱以及高瑞之前在淮州设局对付周康的种种信息。
“高瑞的这支运粮船队,就像是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相对平静的朝局下针对周怀远的布局)的巨石,激起的波澜,可比我们预想的要大得多。”
赵宸的目光重新投向密报,上面关于船队规模的数字,此刻在他眼中闪耀着别样的光芒。
“五十艘大船……”
他喃喃自语。
“好大的手笔!”
高瑞的这番行动,不仅显示了他的财力、魄力,更显示了他对时机的精准把握以及在乱局中寻找机遇的非凡能力。
“刘乘风。”
赵宸忽然抬头,看向刘乘风,眼神锐利如刀。
“立刻派人,密切关注高家船队的动向!不仅要看他们如何赈灾,更要查清楚……他们在灾区都做了些什么!”
“是,殿下!”
刘乘风躬身领命。
“同时!”
赵宸补充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兴味。
“也要注意户部和周怀远的反应。他这个户部尚书,在如此危机时刻,若是连赈灾的钱粮都调拨不及时,又如何能压制住高家这支突然冒出来的力量呢?”
“这场国难……或许也是一场大洗牌的开端。”
赵宸望着窗外夜色,嘴角勾起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
高瑞,你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你的每一步,都走得如此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
这五十艘满载粮食的船,不仅仅是去赈灾的,更是你丢进这浑水里的一枚……巨大的钩子。
而我,已经牢牢地……被你钩住了兴趣。
赵宸的目光,跨越千山万水,仿佛已经看到了高瑞在北方灾区掀起的滔天巨浪。
他没有阻止,也没有干预。
他只是静静地看着,如同一个高明的棋手,看着自己看中的棋子,在棋盘上走出令人惊叹的一步。
就在三皇子赵宸对高瑞的行动产生浓厚兴趣,准备静观其变之时,一封来自淮州的加急密信,越过重重关卡,以最快的速度呈送到了紫宸宫偏殿,刘乘风的手中。
“殿下,是淮州高公子派人送来的密信。”
刘乘风不敢怠慢,双手将封口完好的信件呈上。
赵宸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嘴角那抹玩味的笑容更深了。
“哦?说曹操,曹操就到。看来,我们的高公子也知道,他这番动静,瞒不过我的眼睛啊。”
他接过信,拆开封口,抽出信纸,目光迅速扫过。
信上的言辞,一如既往地恭敬,却又透着一股恰到好处的坦诚和精明。
高瑞在信中首先表示,黄河决堤,国难当头,身为大胤子民,高家理应为国分忧,捐献粮草,救济灾民,此乃应尽之义。
接着,话锋微微一转,提到了此次调集五十艘大船运粮的“庞大”规模。
高瑞解释道:“殿下明鉴,此次调粮甚巨,或引人侧目。然家父常教导,为商者,当有远见。此次水患虽酷烈,然洪水退去,土地仍在。高家此举,一为赈灾,以尽绵薄之力。二则……亦是家族长远之计。”
“长远之计?”
赵宸轻声重复,眼中精光一闪。
“信中说,高家认为灾后重建,百废待兴,土地乃民生之本。与其坐视灾区田地荒芜,不若趁此时机,投入钱粮,助灾民渡过难关,并……‘妥善安置’那些无力恢复生产的田契地契,待日后水退,再行招募流民耕种,也算是为朝廷分忧,安定地方。”
刘乘风在一旁低声补充,他已经快速看完了信件内容。
“好一个‘妥善安置’!”
赵宸忍不住轻笑出声。
“好一个‘为朝廷分忧’!这高瑞,真是将趁火打劫,说得如此清新脱俗,冠冕堂皇!”
他太清楚这“妥善安置”背后意味着什么了。
以粮换地!
用最廉价的粮食,在灾民最绝望的时候,换取他们手中暂时一文不值的土地。
这哪里是赈灾,分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以救灾为名的……家族投资!
一场对北方土地的豪赌!
“殿下,这高瑞胆子也太大了!”
刘乘风也咂舌不已。
“如此大规模地在灾区收购土地,这简直是……”
“是阳谋!”
赵宸打断了他,眼神中非但没有怒意,反而充满了欣赏。
“他打着‘高氏义赈’的旗号,行的是家族扩张之事。但偏偏,他这赈灾又是实打实的!五十船粮食运过去,确实能救活无数灾民,缓解朝廷的压力。谁又能在这上面指摘他什么?”
“更何况……”
赵宸的目光落在信件的末尾。
高瑞在信的最后,看似不经意地提了一句。
“高家世代经营,于粮草一道,略有储备。今后若国家有需,或殿下有差遣,高家愿效犬马之劳,提供力所能及之粮草支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