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七月,曹操决定南征刘表。八月,刘表病逝,他的儿子刘琮接替了他的位置,屯兵襄阳,刘备则屯兵樊城。九月,曹操大军抵达新野,刘琮见曹操势大,自知不敌,于是选择投降。刘备得知刘琮投降后,匆忙逃往夏口。曹操乘胜进军江陵,到达后,他向荆州的官吏和百姓发布命令,表示既往不咎,让大家重新开始。曹操论功行赏,对荆州归降的有功之人进行封赏,其中封侯的有十五人。曹操任命刘表的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让他统领原来的兵马,同时还重用了荆州的名士韩嵩、邓义等人。(卫恒《四体书势序》记载:上谷人王次仲擅长隶书,开创了楷书的书写法则。到了汉灵帝时期,喜好书法的人很多,其中师宜官最为出色。师宜官对自己的书法技艺十分自负,每次写完字,就把书写的竹简削掉或者烧掉。梁鹄为了得到他的书法作品,特意准备了更多的木板,还请师宜官喝酒,等他喝醉后,偷走了他的竹简。梁鹄最终凭借书法才能做到选部尚书。当时曹操想要担任洛阳令,梁鹄却让他做了北部尉。后来梁鹄依附刘表。荆州平定后,曹操悬赏征求梁鹄,梁鹄害怕,自己绑着自己来到曹操门前请罪。曹操任命他为军假司马,让他在秘书部门任职,让他通过勤练书法来效力。曹操曾经把梁鹄的书法作品悬挂在营帐中,甚至用钉子钉在墙壁上欣赏,认为梁鹄的书法胜过师宜官。梁鹄字孟黄,是安定人。魏国宫殿上的题字,大多出自梁鹄之手。皇甫谧《逸士传》记载:汝南人王俊,字子文,年轻时被范滂、许章赏识,与南阳的岑晊交好。曹操还是平民的时候,就特别欣赏王俊;王俊也称赞曹操有治理天下的才能。袁绍和袁术的母亲去世,归葬汝南时,王俊与曹操前去吊唁,参加葬礼的有三万人。曹操私下对王俊说:“天下即将大乱,挑起祸乱的必定是袁绍和袁术这两个人。想要拯救天下,为百姓谋福祉,不先除掉这两人,祸乱马上就会爆发。”王俊说:“按照你说的,能够拯救天下的,除了你还有谁呢?”两人相对而笑。王俊为人外表沉静,内心聪慧,不接受州郡和三公府的征召。朝廷公车征召他,他也不去,后来到武陵隐居,归附他的有一百多家。汉献帝迁都许昌后,又征召他为尚书,他依旧没有赴任。刘表见袁绍势力强大,暗中与袁绍勾结。王俊劝刘表说:“曹公是当今天下的英雄,必定能成就霸业,继承齐桓公、晋文公的功绩。如今您却舍弃近处的曹操,去结交远方的袁绍,一旦有紧急情况,指望遥远的袁绍来救援,不是很困难吗?”刘表没有听从他的建议。王俊六十四岁时,在武陵寿终正寝,曹操听说后十分哀伤。等到平定荆州,曹操亲自到临江迎接王俊的灵柩,将他改葬在江陵,把他当作先贤来对待。 )
益州牧刘璋开始接受朝廷的征调,派遣士兵为曹操的军队提供支援。十二月,孙权为了帮助刘备,出兵攻打合肥。曹操从江陵出发,准备征讨刘备,大军行至巴丘时,曹操派遣张憙前去救援合肥。孙权得知张憙的援军即将到达,便撤兵离去。曹操继续进军,到达赤壁后,与刘备展开战斗,然而战事并不顺利。此时,军中又爆发了大规模的瘟疫,许多将士染病身亡,曹操无奈之下,只得率领军队撤回。经此一役,刘备趁机占据了荆州江南的各个郡。(《山阳公载记》记载,曹操的战船被刘备烧毁,他率领军队从华容道步行返回,途中遇到道路泥泞,无法通行,又赶上大风天气,曹操只得让瘦弱的士兵背着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那些瘦弱的士兵被人马踩踏,陷入泥沼中,死了很多人。军队成功脱险后,曹操却大喜过望,众将领询问原因,曹操说:“刘备和我不相上下,只是他的计策用得稍微晚了一些;要是他早点放火,我们恐怕就全军覆没了。”刘备不久后也放火,但已经来不及了。孙盛在《异同评》中说:按照《吴志》的记载,刘备先打败曹操的军队,然后孙权才攻打合肥,而这里的记载却是孙权先攻打合肥,之后才有赤壁之战。两种记载不同,《吴志》的记载更为准确。 )
建安十四年春三月,曹操率领大军来到谯县。为了提升军队的水上作战能力,他下令打造轻舟,积极训练水军。经过数月的筹备,秋七月,曹操亲率大军从涡水进入淮河,再由肥水驶出,最终屯兵合肥。
辛未日,曹操颁布命令:“近年来,军队频繁出征,有时还会遭遇疫病。许多官吏和士兵不幸染病身亡,无法归乡,导致他们的家人独守空房,饱受相思之苦,百姓也因战乱流离失所。作为心怀仁德之人,我又怎会乐于见到这样的场景呢?只是为了平定天下,不得不如此。如今我下令,对于那些战死士兵的家庭,若没有产业,难以维持生计,官府不得停止供应粮食。各地的长官要时常慰问抚恤他们,务必让他们感受到朝廷的关怀,这才符合我的心意。”随后,曹操在扬州设置郡县长官,同时下令开垦芍陂,推行屯田制,以保障军队的粮草供应。十二月,曹操率军返回谯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