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曹操在斜谷隘口遭遇蜀军伏击,又兼其子曹彰的援军与马超、吴兰等部混战失利,损兵折将,狼狈不堪,锐气尽失,只得下令大军缓缓向关中方向退去。诸葛孔明早已料到曹操必然会弃汉中而走,不肯在此险恶之地久留,便预先派遣马超、魏延、张飞、赵云等诸位大将,各率一支“精悍机动之师”,分作十数路,埋伏于曹操退兵的必经之路两旁。这些蜀军部队,如同潜伏在暗影之中的猎豹,不时地从山林、谷地之中杀出,对曹军进行小规模的攻袭劫掠,虽然不足以对曹军主力造成致命打击,却也使得曹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日夜不得安宁,其“军心之疲惫”与“士气之低落”可想而知。
曹操本就因被魏延射中人中,折了门牙,疼痛难忍,又兼连日败绩,心中“郁愤之气”难平,如今又被蜀军这般“没完没了的游击骚扰”搞得是“心力交瘁,寝食难安”,再也不敢在汉中附近多做停留,只得下令三军将士,不分昼夜,火速行军,晓行夜宿,星月兼程,一路奔逃,直逃至京兆(长安附近)地面,方才觉得暂时摆脱了蜀军的追袭,心中那颗“悬着的石头”才算稍稍落了地。
且说玄德在汉中大获全胜,曹操狼狈逃窜。他随即下令,命义子刘封、部将孟达,以及新降的偏将军王平等人,率领一支大军,乘胜向北,攻取上庸、房陵、西城等汉中以东的数个郡县。上庸等地的守将申耽、申仪兄弟二人,以及其他各处守将,听闻曹操已尽弃汉中之地而走,汉中全境已尽归刘备所有,知道大势已去,难以抵抗,其“固守之意”顿消,便纷纷开城出降,归顺了刘备。
刘备顺利占据了整个汉中地区,以及上庸等附属郡县,地盘大为扩展,实力也因此而空前壮大。他立刻下令,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减免赋役,安抚地方,使汉中之地,迅速恢复了“太平安宁之气”。又大犒三军将士,论功行赏,封官许愿,一时间,整个蜀汉集团之内,“人心大悦,士气高昂”,皆认为主公刘备,如今已是“功盖天下,德播四海”,理应更进一步,以慰天下万民之望。
于是,帐下的诸位文武将领,皆暗中生出了共同推举刘备称尊号,甚至直接登基称帝的心思。只是此事体大,涉及“名分大义”,众人亦不敢贸然直接向刘备进言,便先来求见军师诸葛孔明,探探他的口风。
孔明听了众将之意,抚须微笑道:“诸位将军所言,亮早已思虑停当,心中亦早有定夺了。”当即便带领尚书令法正等一众核心谋臣,一同入内拜见刘备。
众人参见已毕,孔明便朗声对刘备说道:“主公,如今那汉贼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专断朝政,欺凌天子,以致天下汹汹,百姓无主,人心思汉。而主公您,仁义之名,早已着于四海,天下归心。如今又已抚有西川、汉中两片‘膏腴之地’,兵精粮足,猛将如云,文臣似雨,完全有能力匡扶汉室,重整乾坤。主公可应天顺人,即刻正位称尊,登基为帝,如此方能名正言顺,号令天下,共同讨伐国贼曹操。此事关乎国家大义,百姓福祉,不宜再作迟延,便请主公早日择选吉日,行此大事!”
刘备听了孔明这番话,不由得大吃一惊,连连摆手道:“军师之言差矣!大谬矣!我刘备虽然是汉室宗亲,但终究乃是人臣之身。若为此等‘僭越之事’,擅自称帝,岂非是与那曹操一般,同为反汉之贼了么?此事万万不可!”其“谦恭守义之态”显露无疑。
孔明却正色道:“主公此言差矣!非也,非也!方今天下,汉室倾颓,群雄并起,各霸一方,逐鹿中原。那些散布于四海之间的英雄豪杰,才德之士,之所以会舍弃身家性命,不辞劳苦,前来投奔明主,辅佐其上,皆是想要抓住这‘乱世建功之机’,攀龙附凤,出将入相,建立不世之功名,以求青史留名,光宗耀祖也!如今主公坐拥两川之地,兵强马壮,又深得民心,正是‘龙兴之势’已成,‘天命所归’之时。倘若主公一味避嫌守义,固辞不受,恐怕会大失天下英雄之心,令追随之人失望而去。到那时,非但无益于匡扶汉室,反而可能坐失良机,悔之晚矣!还望主公三思熟虑,莫要辜负了天下百姓的殷切期望啊!”
玄德依旧摇头道:“要我刘备僭越身份,妄居九五之尊,我心中实是不敢。此事还需从长计议,再作商议。”
帐下张飞、赵云、马超等一众武将,见刘备再三推辞,皆齐声说道:“主公若是一味推辞不受,恐会寒了将士们的心,众心一旦离散,大事休矣!”其“拥戴之情”与“急切之意”溢于言表。
孔明见状,便又进言道:“主公一生行事,皆以‘仁义’为根本,不愿轻易便称尊号,此等‘高风亮节’,亮亦是十分钦佩。然如今形势特殊,亦当有权宜之变。主公如今既已拥有荆襄、两川之地,沃野千里,带甲百万,已然具备了开国称王之基业。不如先顺应众人之意,暂且进位为‘汉中王’,以安抚人心,稳定局势,彰显我等实力,亦可更好地号令三军,统筹全局,为将来北伐中原,兴复汉室,打下坚实基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