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看着眼前这个浑身浴血、气息不稳,眼神却锐利得足以洞穿人心的男人。那声“朱元璋”的宣告,如同惊雷炸响在他心头。不再是朱重八,不再是郭大帅麾下的百户、副统领。是朱元璋!一个割裂过往、承载着滔天野望的新名号!他不再迟疑,重重抱拳:“末将遵命!誓死追随大帅!” “大帅”二字,他叫得斩钉截铁,再无半分犹豫。
发丧,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濠州城头挂起素缟,哀乐低沉。郭子兴的棺椁停在帅府,供人吊唁。朱元璋一身素服,臂缠黑纱,脸色因伤痛和失血而苍白如纸,却始终挺直脊梁,主持着仪式。他面容悲戚,言辞恳切,追忆着郭子兴的“恩德”和濠州红巾的“不易”,说到动情处,甚至眼眶微红。然而,那双低垂的眼帘下,是冰封万载的寒潭,不起半分涟漪。所有的哀恸,都是震慑人心的武器,将郭子兴的剩余价值榨取得干干净净。
吊唁的将领、文吏、士绅,看着主位上那个苍白却稳如磐石的年轻统帅,看着他身后按刀侍立、眼神如鹰隼的徐达,再想想西城门上那颗血淋淋、犹在滴落的孙守备头颅,所有的不甘、疑虑、算计,都被一种深入骨髓的恐惧死死压住。郭天叙?那个被遗忘在死牢角落、断了腿的废物,早已无人提及。
发丧结束的当晚,帅府正堂的灵幡尚未撤去,气氛却已截然不同。炭盆烧得正旺,驱散了冬夜的寒意。朱元璋依旧坐在主位,脸色在火光映照下少了几分惨白,多了几分沉凝的威严。肋下和左臂的伤口被重新处理过,剧痛稍缓,但每一次呼吸依旧牵扯着断骨。他面前摊开的是濠州城防舆图,上面用朱砂标注着密密麻麻的记号,如同战场渗出的血。
徐达、汤和肃立阶下,还有几位经过昨夜清洗后、勉强可用、此刻战战兢兢的将领。
“元狗围城数月,锐气已挫,粮草亦将不继。”朱元璋的声音打破了沉寂,嘶哑依旧,却带着一种掌控全局的笃定。他手指点在舆图上元军大营的位置,指尖划过几道弧线,“其主帅骄横,倚仗兵多,分兵把守要道,看似严密,实则……首尾难以相顾。”
他抬起眼,目光如炬,扫过众人:“一味死守,坐吃山空,乃取死之道。濠州要活,唯有……以攻代守!”
“以攻代守?”一位将领失声惊呼,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大帅,我军兵力远逊于元狗,守城已是艰难,如何能攻?”
朱元璋嘴角扯出一丝冰冷的弧度,那笑容毫无暖意,只有一种令人心悸的算计:“兵者,诡道也。何须堂堂之阵?”他的手指猛地戳向舆图上一个不起眼的点,“此处,元军囤粮之所,守备看似森严,实则空虚!其主力被牵制在城东、城南!”
“徐达!”朱元璋的声音陡然拔高。
“末将在!”徐达踏前一步,眼中爆发出灼热的光芒。
“今夜子时!你率本部精锐,并挑选敢死之士三百人!人衔枚,马裹蹄!自北城水门潜出!”朱元璋的手指在舆图上划出一条隐秘的路线,直插那个标注的粮囤,“以火为号!焚其粮草!不求杀伤,务求火势冲天!得手后,立刻从原路撤回!不得恋战!”
“得令!”徐达声音斩钉截铁,杀气腾腾。
“汤和!”
“在!”汤和挺起胸膛。
“你率本部人马,备齐锣鼓、火把!待徐达处火起,立刻于南城、东城佯动!呐喊擂鼓,做出大军出城夜袭之状!将元狗主力牢牢吸住!”
“明白!”汤和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朱元璋的目光转向那几个面色发白的将领:“尔等各部,紧守城门!城头多置火把旌旗,虚张声势!若元狗分兵救援粮囤,则以弓弩、滚木礌石,全力阻其归路!不得有误!”
“谨遵大帅号令!”将领们被这大胆到近乎疯狂的计划震慑,却也感受到一股破釜沉舟的决绝,齐声应诺。
命令如同冰冷的链条,瞬间绷紧。帅府内压抑的肃杀之气,比灵堂的哀戚更令人窒息。朱元璋靠回椅背,闭上眼,仿佛在积蓄力量。肋下的断骨在无声地抗议,但他只是用指尖轻轻按着伤处,眉头都不曾皱一下。他在脑海中一遍遍推演着计划的每一个细节,如同在沙盘上调动千军万马。一丝一毫的纰漏,都将付出血的代价。
---
子时。万籁俱寂,寒风如刀。濠州北城水门悄无声息地滑开一道缝隙,冰冷的河水涌入。三百条黑影如同融入夜色的鬼魅,悄无声息地滑入水中,又迅速在岸边集结。徐达魁梧的身影立在最前,冰冷的铁甲上凝结着霜花,眼神锐利如刀锋。他无声地一挥手,队伍如同一条黑色的毒蛇,贴着城墙根,向着元军粮囤的方向疾速潜行。
与此同时,南城、东城之上,汤和紧张地盯着黑暗深处,手心全是汗。他身后,数百名士卒手持火把、锣鼓,屏息凝神,如同绷紧的弓弦。
时间在死寂中缓慢流淌。每一息都如同一年般漫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