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眞经集注卷之四 恃七

作品:道藏辑要|作者:用户68674337|分类:历史|更新:2025-07-10 12:07:06|字数:17412字

御注曰道之体若昼夜之有经而莫测其

幽明之故岂貌像声色可得而形容乎故

复归於无物

颍滨苏辙曰绳绳运而不絶也人见其运

而不絶则以爲有物矣不知其卒归於无

清源子刘骥曰绳绳兮绵绵不絶运用无

穷不可得而形容复归於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御注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恍兮惚其中

有物惚兮恍其中有象犹如太虚含蓄万

象而不睹其端倪犹如一性灵智自若而

莫究其运用谓之有而非有谓之无而非

无若日月之去人远矣以监燧求焉而水

火自至水火果何在哉无状之状无物之

象亦犹是也

颖滨苏辙曰状其着也象其微也无状之

状无物之象皆非无也有无不可名故谓

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

御注曰其始无首其卒无尾故迎之随之

有不得而见焉

道眞仁静先生曹道冲曰周流无端故无

首尾

陈象古曰不可致诘故如是

清源子刘骥曰莫知其始故迎之不见其

首莫知其终故随之不见其後

黄茂材曰此又论无有之非无有也既谓

惚恍矣乌有其首之可迎乌有其後之可

随虽无其首与後也谓无其中可乎经曰

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其中

何也物与象是也由此以言无有之非无

有可见矣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御注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师天而无地者

或蔽於道之动而凭其强阳师阴而无阳

者或溺於道之静而止於枯槁爲我者废

仁爲人者废义岂古之道哉不可致诘而

非有是谓恍惚而非无执之以驭世则变

通以尽利鼓舞以尽神而无不可者此所

谓自古以固存者欤

碧虚子陈景元曰古道者无形无名天地

之原万物之宗也即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之道也老氏使其治身治世者持执上古

无爲自然之道制驭即今有爲烦扰之俗

归乎淳风复乎太始使各正性命不迁其

德是谓知道之纲纪也

陆佃曰能知古始古者今之所出始者终

之初庄子所谓无端之纪是也

道眞仁静先生曹道冲曰緜古不移道也

见机而作事也治身者执古之道谓人之

灵物与造化齐生不泯不灭今之有者身

也受之於阴阳得之於父母贷一气以有

生本五行以成质执守神用摄御身形是

谓执古之道不失御今之有不亏古谓先

天之道始谓万物之宗能知道者是谓执

物之纪而总之

清源子刘骥曰圣人体道之眞以治身绪

余土苴以治天下国家所以御今之有也

能知古始则知道之大原故是谓道纪

黄茂材曰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爲高在

六极之下而不爲深先天地生而不爲乆

长於上古而不爲老时有古今道无古今

故可执而御谓道爲非有可乎哉太易太

初太始太素太极此五太者时之所谓古

而道之所谓始人能知之可以爲道之纪

古之善爲士章第十五

古之善爲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御注曰列御寇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

老子谓孔子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

容貌若愚其谓是欤

颍滨苏辙曰粗尽而微微极而妙妙极而

玄玄则无所不通而深不可识矣

道眞仁静先生曹道冲曰虽在世间人不

以爲异

黄茂材曰啮缺王倪蒲衣子南郭子綦支

离疏王骀与夫子祀子舆子桑户之徒皆

古微妙玄通之士人不能识故谓庄子寓

言焉当商周之季士之被褐怀玉隐居田

肆不肯出而婴於世网者何时无之但无

所纪见如论语载楚狂接舆荷筱丈人长

沮桀溺今皆谓无是人可乎呜呼人固难

知有道之士尤其难知此经所以谓其不

可识

夫惟不可识故强爲之容

御注曰天之高不可俄而度地之厚不可

俄而测曰圆以覆曰方以载者拟诸其容

而已强爲之容岂能眞索其至

碧虚子陈景元曰恐後世无以爲师法故

强爲说其容状指陈表仪谓下文也

陈象古曰显教示信若不强爲之容恐来

者不可学也

黄茂材曰夫有道之士虽爲难识天与之

形道与之貌亦可见髣髴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若容涣若

冰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

御注曰豫者图患於未然犹者致疑於已

事若冬涉川守而不失已若畏四邻易所

谓以此斋戒者是也敦者厚之至性本至

厚如木之朴未散爲器旷者广之极心原

无际如谷之虚受而能应不刿雕以爲廉

不矫激以爲异浑然而已故若浊与修身

以明污者异矣

碧虚子陈景元曰豫犹豫也言有道之士

顺从自然而举事退藏辄加重慎虽履坦

途常忧没溺如寒沍之月揭涉长川其心

豫然恐下沉於不测之渊也又履虚无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道藏辑要》,方便以后阅读道藏辑要道德眞经集注卷之四 恃七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道藏辑要道德眞经集注卷之四 恃七并对道藏辑要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