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柱看着工人们的热情反应,内心无比满足。
何雨柱很欣慰,推广过程中,他遇到过各种各样的事情。
他记得,他一次在轧钢厂的经历也很难忘。
那天。
何雨柱站在轧钢厂的旧发电机前,手指轻轻划过布满油污的外壳。
作为一名机械工程专业的大学生,他比谁都清楚这台老机器已经落后于时代至少二十年。
"柱哥,这老家伙还能救吗?"
年轻工友小张担忧地问。
何雨柱没回答,只是打开工具箱。
他刚到这家工厂时,就注意到了这台耗能巨大却效率低下的发电机。
经过数个夜晚的测算和实验,他终于有了改造方案。
"不是救,是让它重生。"
何雨柱终于开口,眼神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改造过程并不复杂,但需要精准的计算和巧妙的重新布线。
何雨柱将新型硅钢片替换了原来的铁芯,重新绕制定子线圈,加装了自己设计的稳压装置。
最关键的是,他引入了一套简单的热电联产系统,将工厂原本浪费的热能转化为额外电能。
一周后,当何雨柱合上电闸,电流表指针稳稳停在了预期数值上时,围观的工人们发出了惊叹。
原本轰鸣巨响的机器如今只发出低沉的嗡鸣,车间的灯光却明显更加明亮稳定。
改造成功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就传到了工业局。
两位专家前来考察后,得出一致结论:何雨柱的改造方案简单实用,节能效果显着,适合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何雨柱同志,经研究决定,由你负责在工业局下属十八家工厂推广发电机改造技术。”
领导拍着他的肩膀,“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能把想法变成现实更是难得。”
何雨柱没想到自己的小改造会引起如此重视。接下来的三个月,他奔波于各个工厂之间,讲解原理,指导改造。
让他欣慰的是,每完成一处改造,都能立即看到成效——电表转速慢了,产出却增加了。
直到今天,何雨柱完成了指导改造任务。
……
第一机械厂的老厂长最初对何雨柱的方案嗤之以鼻。
“一个大学生,能有多大本事?”
他在领导班子会议上直言不讳,“我搞工业的时候,他还没出生呢!”
但碍于上级指示,老厂长不得不让何雨柱在他的厂里试点。
一星期后,看着降低了百分之三十的电费账单,老厂长沉默了。
第二天,他亲自给何雨柱倒了杯茶:
“何工,我老啦,思想跟不上时代了。你这改造,神!”
老厂长竖起大拇指,“能不能专门给我们厂的高级技工讲讲原理?”
何雨柱欣然应允。
讲座那天,能容纳百人的会议室挤得水泄不通,连窗外都站满了人。
红星纺织厂的女工们最初对改造持怀疑态度。
“听说要停两天电搞改造,这个月的任务肯定完不成了。”
“又是上面拍脑袋的决定吧?”
然而当改造完成后,她们发现车间灯光更加柔和明亮,机器运转更加平稳,最重要的是——再也不会有突然跳闸导致机器停摆,需要重新接线的麻烦了。
“小何工程师,谢谢你啊!”
一位四十多岁的女工拉住何雨柱,“现在眼睛不那么累了,也不用担心突然断电让织了一半的布作废了。”
更让女工们高兴的是,由于电压稳定,她们终于能在车间使用小风扇了。
往年夏天,纺织车间温度高达四十度,现在终于有了一丝清凉。
市工业局召开季度总结会时,何雨柱被特别邀请出席。
局长在会上宣布:“何雨柱同志的发电机改造项目,在全市推广三个月来,已为我市工业系统节约电力消耗百分之十五,相当于每月节省四十万度电。
同时因为电压稳定,产品残次率下降了百分之七。”
会场响起热烈掌声。
何雨柱第一次在如此正式的场合受到表彰,脸上微微发烫。
会后,局长单独留下他:“小何啊,有没有想过把你的改造方案写成论文?
不只是发电机,很多设备都需要你这样的年轻人去改进啊!”
最让何雨柱感到意外的反应,来自一所偏远乡村小学的老校长。
那天下午,一位老人蹲守在工厂门口,见到何雨柱就冲上来握住他的手:
“何工程师,我是西山小学的王校长。
我们在报纸上看到了您改造发电机的报道。”老人眼里闪着希望的光,
“我们学校只有一台老发电机,每天只能供电两小时,孩子们晚上自习都得点煤油灯。
您能不能...能不能帮我们也看看?”
何雨柱二话不说,周末就跟着老校长去了那座偏远的山村。
那里的发电机比轧钢厂的还要老旧。
何雨柱花了一整天时间检修、改造,最后不仅让发电机重获新生,还教会了当地老师傅如何维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