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知道,只要一点,这些尘封的伤就会暴露在阳光下,成为别人口中的谈资、媒体的素材、舆论的燃料。
但她最终没有选择社交平台,而是将文件加密,分别寄往市妇联与青少年教育发展基金会,附上建议书:设立“失学女性追忆计划”,为那些从未被命名的牺牲者留下痕迹。
她不想复仇,她想正名。
唐薇第二天来了电话,声音里带着少见的颤抖:“我剪好了……祠堂那段空镜,镜头从倾倒的牌位摇上去,穿过屋顶破洞,看见一片灰蓝的天。”她顿了顿,“旁白我写了句——‘暴力最可怕的地方,不是打骂,是所有人都觉得——这很正常。’”
林野没说话,只是望着墙上自己画的心理图谱,上面密布着荆棘般的纹路,中心写着三个名字:外婆、母亲、她自己。
一根红线贯穿三代,如同血脉,也如同宿命。
手机震动起来。来电显示:江予安。
她接起,听筒里是他一贯低沉而温和的声音,可今天多了点别的什么,像是释然,又像是心疼。
“你没报复他,是因为你终于明白,他也是被驯化的工具。”
林野望向窗外。
暮色正沉入楼宇之间,像一场无声的退潮。
远处有孩子奔跑的笑声,模糊地飘进耳中。
她忽然想起小时候,也曾这样站在阳台上,看着别的家庭一起吃饭、散步、说笑。
那时她不懂,为什么自己的家不能那样温柔。
“我不是来讨债的。”她轻声说,嗓音有些哑,“我是来……把名字还给她。”
挂了电话,她打开电脑,新建文档。
光标闪烁,像一颗等待跳动的心脏。
她敲下标题:《未寄的爱》终章。
第一个句子,她写了很久才落笔——
“外婆,我替你说出来了。”
接着是第二句:
“你说不出口的,我来说。你没走完的路,我替你看着——它终于,通向了光。”
文字流淌而出,不再是为了宣泄,也不再只为控诉。
这一次,她是作为桥梁,连接沉默与发声,连接遗忘与铭记。
她写那个雪夜里烧纸的女人,写她如何用火焰代替语言,写她如何把爱藏进灰烬里,生怕被人看见,又怕无人知晓。
写到最后,她的眼眶发热,但心口的银痕,竟不再剧痛。
那纹身依旧存在,蜿蜒如旧,可此刻的灼热,更像是一种苏醒,而非撕裂。
她保存文档,却没有立刻发布。
夜深了,房间里只剩屏幕的微光映在她脸上。
她靠在椅背上,闭上眼,耳边似乎响起一阵极轻的脚步声——不是现在的她,而是许多年前,一个十二岁的女孩背着破布包,头也不回地走出村子时,踏在泥路上的声响。
遥远,却清晰。
喜欢荆棘中的常春藤请大家收藏:(www.zuiaixs.net)荆棘中的常春藤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