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陈奇瑜围剿策

作品:回到明末做皇帝|作者:老老王的梦|分类:历史|更新:2025-11-03 14:33:12|字数:10880字

第一节:五省军议

春,冰雪初融,一封加急军令送达宁远,命王磊即刻前往开封参加五省总督陈奇瑜主持的军事会议。此时中原大地流寇肆虐,李自成、张献忠等部在河南、湖广等地流窜作案,官兵疲于奔命,百姓苦不堪言。

王磊深知事态紧急,立即点齐五十亲兵,快马加鞭赶往开封。沿途所见,令人触目惊心:村庄荒芜,田地荒废,流民扶老携幼,四处逃难。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剧。

"参将,"戚良面色凝重,"这流寇之患,似乎比建奴还要棘手。"

王磊沉声道:"外患虽急,内忧更甚。若不能平定流寇,大明江山危矣。"

五日后,一行人赶到开封。这座千年古城如今戒备森严,城头上旌旗招展,官兵往来巡逻。总督府前,各路将领云集,从总兵、副将到参将、游击,个个面色凝重,显然对流寇之患深感忧虑。

会议在总督府大堂举行。陈奇瑜端坐正堂,年约五旬,面容清癯,目光如炬,不怒自威。他开门见山道:"今日召集诸位,只为一事:如何剿灭流寇。诸位都是沙场老将,有何高见,但说极妨。"

各镇总兵纷纷发言,但多是老生常谈。陕西总兵主张分兵围堵,湖广总兵建议坚壁清野,河南极兵提出招安纳降。陈奇瑜听着,眉头越皱越紧,显然对这些陈词滥调不甚满意。

轮到王磊发言时,他先恭敬行礼,然后道:"末将以为,流寇之乱,非单纯军事问题,实乃民生困顿所致。若只知剿不知抚,恐难根治。"

陈奇瑜挑眉:"哦?王参将久在辽东,对中原流寇也有研究?"

王磊走到沙盘前,指着流寇活动区域:"末将虽在辽东,但一直关注流寇动向。发现其之所以难剿,在于流动性强。我军分兵围堵,往往顾此失彼。不如'网开一面',故意留出缺口,诱敌进入预设战场,再集中兵力歼之。"

他详细解释战术要点:首先通过细作网络精确判断流寇动向,在其必经之路设伏;其次虚留生路,让流寇以为有隙可乘;最后在预设战场集中优势兵力,利用地形优势一举歼灭。

"此计妙在心理。"王磊道,"流寇多疑,若四面合围,必拼死抵抗。若留生路,则必存侥幸,我军可趁其松懈时雷霆一击。"

陈奇瑜听得入神,追问细节。王磊便以近日战例说明:某股流寇被诱入峡谷,遭火攻全军覆没;某部在渡河时遭半渡而击...

"然最关键者,"王磊总结,"在于情报准确,时机把握。需有精干细作,及时传递消息。更需各镇协同,如臂使指。"

众将闻言,有的赞叹,有的怀疑。一位鬓发斑白的老将质疑:"王参将此计虽妙,但若流寇识破计谋,不从预设路线走,岂不徒劳?"

王磊从容应答:"故需多设疑兵,极虚实实。更可利用流寇内部矛盾,使其自投罗网。譬如可散布谣言,称某股流寇欲降,迫其移营;或许以重利,诱其进入险地。"

又一位总兵问道:"若流寇化整为零,分散流窜,又如之奈何?"

王磊答道:"那就以分散对分散。可组织精锐小队,专门追击小股流寇。同时设立保甲,使流寇无处藏身。"

陈奇瑜沉思良久,猛地拍案:"善!此计大妙!"当即决定采纳王磊建议,调整围剿部署。他特意让王磊负责制定详细方案,并协调各镇行动。

会后,陈极瑜单独留下王磊,详细询问辽东情况。王磊借机提出"以工代赈"之策:招募流民修筑城防,既解决民生,又加强防务。

陈奇瑜叹道:"参将不仅知兵,更通政事。若各地皆能如此,何愁流寇不灭。"特赠王磊宝剑一柄,白银二百两,以示嘉奖。

王磊谢恩,又道:"末将还有一言。剿寇需剿抚并用,对胁从者宜宽,对首恶必严。更可效仿诸葛亮平南中之策,以夷制夷。"

陈奇瑜深以为然,命书记官详细记录。这次会谈,为后来的剿寇战略奠定了重要基础。

夜幕降临,王磊回到驿馆,仔细端详那柄宝剑。剑身镌刻"靖寇安民"四极,剑柄镶嵌宝石,显然是御赐之物。这不仅是赏赐,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参将,"戚良轻声问道,"今日之言,是否太过冒险?若剿寇失利,恐遭人非议。"

王磊淡然一笑:"为国为民,何计个人得失。况且..."他望向窗外凄凉的月色,"这些流寇,多半也是被逼无奈的百姓啊。"

这一夜,王磊彻夜未眠,精心制定剿寇方略。他知道,这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场民心争夺战。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流寇之患。

而这一切,都只是开始。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等着他。

第二节:宝剑白银

陈奇瑜赠予的宝剑非同一般。剑身镌刻"靖寇安民"四字,剑柄镶嵌宝石,显然是御赐之物。二百两白银在当时也是一笔巨款,相当于一个参将数年的俸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回到明末做皇帝》,方便以后阅读回到明末做皇帝第19章 陈奇瑜围剿策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回到明末做皇帝第19章 陈奇瑜围剿策并对回到明末做皇帝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