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旧制之弊与革新之始
崇祯二年的初雪悄然覆盖辽西大地,王磊站在点将台上,凝视着台下刚刚完成初步整编的部队。寒风卷着雪花扑面而来,却吹不散他眉宇间的凝重。校场上的士兵们虽然经过初步筛选,但仍然显得参差不齐。有的士兵铠甲破旧,有的兵器锈蚀,更有些士兵站姿松散,显然缺乏严格训练。
"总镇请看。"孙传庭递上一本厚厚的名册,语气沉重,"虽然已经淘汰老弱,但各营兵员配置仍然混乱。第三营的李大牛能开三石强弓,百步穿杨,却被编在火器队,整天摆弄他根本不熟悉的火铳。而火器营的王小虎擅长火铳射击,三十步内弹无虚发,却因为不擅刀枪被分到步战营,每次白刃战都险象环生。"
王磊接过名册,手指缓缓划过那些名字,脑海中浮现出上月那场惨烈的守城战。当时建虏突袭东门,守将急调火器营支援,却发现许多士兵根本不熟悉新式火铳的操作。老兵赵老四操作火铳时炸伤手掌,鲜血淋漓,只因他原本是弓箭手,临时被调来操作火器。那一战,明军虽然勉强守住了城门,却付出了惨重代价,伤亡人数是建虏的三倍有余。
"必须进行专业化整编。"王磊沉声道,目光坚定,"将相同特长的士兵编入同一部队,建立专业的火器营、骑兵营、工程营。让擅长射箭的去射箭,精通火器的操火器,善于筑城的修工事。"
整编过程遇到巨大阻力。老将周参将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指着校场上的士兵,情绪激动:"总镇,这样改编,岂不是要打乱原有的作战体系?我营中那些老兵,跟着我出生入死十几年,现在要被打散分到各营去!这些士兵都是过命的交情,配合默契,突然拆散重组,战力必定大损!"
王磊没有强压,而是亲自到各营宣讲。在校场上,他让各专业营分别演示战术。火器营展示排枪齐射,震耳欲聋的枪声过后,百步外的木靶被打得千疮百孔;骑兵营表演集群冲锋,铁蹄踏地如雷,长枪如林;工程营演示快速架桥,半个时辰就在校场小河上架起一座坚固的木桥。将士们亲眼看到专业化整编的优势,反对声渐渐平息。
整编后的训练更加专业化。火器营重点练习排枪齐射、轮流装填,士兵们每天要装填射击上百次,直到手臂酸麻抬不起来;骑兵营专攻马上劈刺、集群冲锋,战马奔腾,尘土飞扬;工程营训练架桥修垒、制造器械,锯木凿石之声终日不绝。每个营都设有专门的教头,由最擅长该领域的军官担任。火器营教头是个沉默寡言的老兵,脸上带着火铳炸膛留下的伤疤,但他操作火铳的手法如行云流水,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新的问题很快出现。专业营之间缺乏配合,战斗中各自为战。在一次演练中,火器营只顾射击,密集的弹幕封锁了整个战场,没有给骑兵营留出突击通道;工程营修筑工事时,又挡住了火炮射界,让炮兵营无法发挥火力。各营军官为此争执不休,差点动起手来。
王磊立即下令开展合成训练,让各兵种学会协同作战。他还制定了详细的《各兵种协同要略》,规定各种情况下的战术配合。有个叫张老三的老兵,整编后被分到工程营。他原本是骑兵,对工兵技艺一窍不通,第一次拿起斧头时,差点砍到自己的脚。但在教头耐心指导下,他很快学会了架桥修垒。在一次实战中,他带领小队连夜修筑了一道拦马栅,成功阻挡了建虏骑兵的突袭。战后,张老三摸着那些粗大的木桩,感慨道:"原来修工事比骑马冲锋还要累,但也更有用。"
王磊特别重视特殊人才的培养。他发现有个叫"顺风耳"的士兵听力特别灵敏,能听出数里外的马蹄声,甚至能通过声音判断来敌数量和方向,便专门组建了侦察听力队。还有个"千里眼"的士兵视力极佳,能在黑夜中看清百步外的人影,被选入了望哨。这些特殊人才在后续的战斗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次夜战中,"千里眼"提前发现建虏夜袭,为明军争取了宝贵的准备时间。
三个月后,新整编的部队终于展现出威力。在一次对抗演练中,各兵种配合默契,火器营压制,骑兵营突击,工程营保障,打得"敌军"毫无还手之力。观战的老将们不得不承认,专业化整编确实让部队战力大增。
但王磊并不满足,他又开始筹划下一步改革:建立完善的军官考核制度,推行战功晋升制。他知道,兵制改革才刚刚开始,前方的路还很长。夜深人静时,他常常独自站在沙盘前,推演着各种改革方案,思考着如何让这支军队变得更加强大。
第二节:新制之立与铁律如山
随着专业化整编的完成,王磊开始建立全新的军事体系。他决心打破传统的世袭制,推行"以战功论升迁"的新制度。这个决定在军中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世袭军官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从今日起,所有军官晋升必须凭战功和才能。"王磊在将领会议上宣布,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军官,"世袭官职一律暂停,待考核合格后方可续任。我们要的是能打仗的将领,不是靠祖荫的纨绔子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