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改革引起巨大震动。世袭参将刘明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他拍案而起,脸色涨得通红:"我家三代为将,祖父随成祖爷靖难,父亲在土木堡殉国,凭什么要和一个普通士兵一起考核?这是辱没先人!"帐中其他世袭军官纷纷附和,场面一度十分紧张。
王磊毫不退缩,他直视刘明,声音冷峻:"刘参将,你祖父是英雄,父亲是烈士,但那是他们的功勋。你要想戴稳这顶乌纱帽,就得拿出真本事。明日考核场上,我等你一展身手。"第二天考核,刘明箭术平平,兵法考核时连《孙子兵法》都背不全,指挥演练更是漏洞百出。王磊当场将其革职,毫不留情。
为了公平选拔人才,王磊建立了完善的考核制度。每季度举行一次大考,内容包含武艺、兵法、指挥等各方面。考核场地设在西校场,这里搭建了模拟战场,设置了各种复杂地形和突发情况。考核官由各营最优秀的军官担任,王磊亲自督考。
第一次大考时,普通士兵赵武表现惊人。这个出身农家的小伙子,在骑射比试中十箭九中,箭箭命中靶心;兵法考核时对答如流,不仅熟读兵书,还能结合实际战例分析;指挥演练更是出色,面对突发状况沉着冷静,调度有方。主考官特意增加难度,模拟了一场夜袭战况,赵武临危不乱,指挥若定。王磊当场破格提拔他为把总,赏银五十两。
而与赵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袭千总刘明。他武艺平平,射箭脱靶,舞枪无力;兵法考试时支支吾吾,连最基本的阵型都说不上来;指挥演练时更是手足无措,被"敌军"打得溃不成军。考核结束后,刘明被降为普通士兵,这个结果在全军引起极大震动。将士们真正看到了"能者上,庸者下"的希望,训练场上顿时热火朝天,每个人都在拼命练习,生怕在下次考核中被淘汰。
军纪整顿更是严格。王磊亲自制定《辽西军律》,这本厚厚的军律内容详细具体,从作战纪律到日常行为,都有明确规范。特别强调保护百姓,严禁扰民。军律颁布后,王磊让每个营都组织学习,要求士兵背诵重要条款。
考验很快到来。有个把总纵容士兵抢夺百姓粮食,事发后还试图包庇。王得知后,立即召开全军大会。时值寒冬,雪花纷飞,全军将士肃立校场。王磊站在点将台上,声音如寒冰:"军人的刀枪应该对准敌人,而不是百姓!今日敢抢粮食,明日就敢劫掠民宅!"他当场将那个把总革职,鞭打五十,并加倍赔偿百姓损失。执刑时,全场鸦雀无声,只有鞭子破空的呼啸声和受刑者的闷哼。
还有个千总虚报战功,将被杀平民的首级充作战功。被发现后,王磊不仅将其撤职,还当众杖责八十。行刑前,王磊沉痛地说:"杀良冒功,天理难容!今日杖责八十,是要让你们记住,军功要靠真刀真枪去挣,不是靠欺瞒诈骗!"这些严惩让全军将士明白了军纪的严肃性。
但王磊并非一味严苛。他同时完善了奖励制度,设立"战功簿",详细记录每个将士的战功。战功可累积,达到一定标准即可晋升或获得奖赏。还建立了伤残抚恤制度,保证伤残将士的生活。有个叫老周的老兵,在战斗中失去右臂。按照新制度,他不仅得到丰厚抚恤,还被安排到军械库担任文书工作。老周感动得老泪纵横:"总镇不仅给我们活路,还给我们尊严!"
新的后勤体系也建立起来。王磊设立统一的军需官制度,由专业文官负责粮草、被服、饷银的发放。这些文官直接对王磊负责,不受各级军官节制,彻底杜绝了克扣军饷、虚报兵额的现象。还建立了完善的军医体系,每个营配备专业医官和救护兵,战场上伤兵的救治率大大提高。
最让将士们感动的是,王磊建立了军邮系统,让士兵能与家人通信。还允许将士家属在驻地附近居住,既安定军心,又方便照顾。这些举措让将士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怀。有个士兵收到家书后训练特别刻苦,他说:"知道家里安好,打仗就更安心了。总镇待我们如家人,我们更要誓死效命!"
随着新制度的推行,辽西军的面貌焕然一新。将士们训练刻苦,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每次出战都能取得胜利,而且秋毫无犯,深得百姓拥护。当地百姓自发组织犒军,送来粮食牲畜,都被王磊婉言谢绝:"保家卫国是军人的本分,不能要百姓的血汗钱。"
望着日渐强大的军队,王磊对孙传庭说:"制度才是根本。有好制度,才能练就好军队。"但他并不满足,又开始筹划更深远的改革。夜深人静时,他常常独自站在地图前,思考着如何进一步完善军事体系。他知道,强军之路永无止境,今天的成就只是明天新的起点。
王磊深知,强军之道在于人才。他打破常规,不拘一格招揽各方英才,但始终遵循一个原则:所有举措必须是在崇祯年间辽西镇守任上可能且合理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