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耳目之困与谍网初建
辽西的深夜,烛火在军帐中摇曳不定,将王磊的身影拉得忽长忽短。他盯着桌上一份血迹斑斑的军报,指节因用力而发白。这份三天前就从建虏大营传出的密报,送到时战事早已结束——一支明军运粮队在黑山峪道遭伏击,全军覆没,粮草尽失。
"我们又晚了一步。"王磊的手指重重敲在桌案上,震得烛火剧烈晃动,"建虏对我们的动向了如指掌,而我们对敌情却如盲人摸象。这已是本月第三起运粮队遇袭了。"
孙传庭叹息着展开地图,指着蜿蜒的山道:"我们的哨探最多只能深入敌境五十里,再远就会被建虏的游骑发现。而且..."他压低声音,"军中恐怕有奸细。上次的行动计划只有参将以上军官知晓,建虏却提前设伏。"
王磊猛地起身,烛光在他坚毅的面容上跳动:"必须建立我们自己的情报网。不仅要能深入敌后,还要能识破内奸。此事机密,由你亲自负责。"
筹建情报网的第一步是选拔人才。王磊摒弃传统选人标准,亲自面试每一个候选人。有个叫"夜枭"的猎户,能在山林中潜行三日不被人发现,靠捕猎野物为生;有个叫"顺风耳"的乐师,能通过马蹄声判断人数距离,甚至能听出马匹品种;还有个叫"千面"的戏子,擅长易容改扮,能模仿各地方言。这些奇人异士都被王磊秘密招入麾下。
训练基地设在深山中一处废弃山庄,这里人迹罕至,是进行秘密训练的绝佳场所。学员们要接受残酷的训练:潜行、侦察、密写、密语、格斗、毒药识别等各种技能。最艰难的是反审讯训练,教官会模拟建虏的严刑逼供,用假拷打考验学员的意志力。有个学员因忍受不了而精神崩溃,被秘密送返原籍。
有个叫"影儿"的女学员令人印象深刻。她本是广宁卫民女,全家被建虏杀害,对敌人有着刻骨仇恨。在一次模拟潜入训练中,她扮作卖唱女,独自深入"敌营"三日,不仅带回重要"情报",还成功"毒杀"了目标人物。王磊破格提拔她为小队指挥。
然而第一次实战任务就遭遇重创。一支五人的侦察小队深入敌后侦察敌营部署,因密语被破译,全军覆没,尸体被悬挂在敌营辕门上示众。王磊闻讯后三日不语,最后下令改进密语系统,采用各地方言混杂的数字密码,每旬更换一次密码本。
随着时间推移,情报网逐渐完善。王磊建立了三级情报体系:外围是普通百姓组成的眼线,如客栈伙计、货郎、妓女等,通过日常观察收集零散信息;中间是专业侦察兵,负责区域侦察和情报传递;核心是深入敌后的精锐谍工,执行特定任务。各层级单线联系,互不知情,即使一层被破也不会波及全军。
最成功的案例是"老掌柜"建立的情报站。他在沈阳城外开设茶馆,表面上做生意,暗地里收集情报。通过往来客商的闲聊,他总能拼凑出有价值的信息。有一次,他从一个建虏军官的醉话中得知即将来袭的消息,及时预警,挽救了一支运输队。王磊特赏银百两,却被他婉拒:"老朽只为报国,不为钱财。"
但王磊深知,这仅仅是开始。真正的谍战,才刚刚拉开序幕。他望着北方沉沉的夜空,知道在那片黑暗中,正有无数双眼睛在注视着辽西的一举一动。
王磊决定进一步扩大情报网络。他派人潜入建虏控制区,在各重要城镇建立情报节点。这些节点以各种店铺为掩护:药铺、当铺、客栈、甚至妓院。每个节点都有专人负责,彼此不知对方身份,只通过死信箱传递情报。
有个叫"济世堂"的药铺,表面上是寻常医馆,实则为重要情报中转站。掌柜的是个老郎中,精通医术,常被请去给建虏将领家眷看病。在一次出诊中,他偶然听到建虏要在辽河上游筑坝,准备水淹明军的计划。这个情报及时传回,让明军提前转移,避免了一场灾难。
情报传递方式也不断创新。最初用信鸽传递,但容易被猎杀。后来改用商队带信,又太慢。最后发明了"烽烟密码":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点燃不同颜色的烟雾,传递简单讯息。虽然信息量有限,但传递速度快,难以拦截。
最惊险的是边境线的情报交接。有个叫"山猫"的谍工,常年活动在边境山区。他发明了"树洞传信法":在特定树的树洞里藏匿情报,由下一个谍工取走。这种方法虽然原始,但十分安全。有一次,他在传递情报时险些被巡边建虏发现,情急之下将情报吞入腹中。建虏搜身无果,只得放行。三日后,他排出情报,虽然字迹模糊,但重要内容尚可辨认。
王磊还注重培养专业人才。他设立"谍报学堂",请来老谍工传授经验。课程包含跟踪与反跟踪、密写与破译、伪装与潜伏等。有个学员在模拟跟踪训练中,连续三天跟踪教习而不被发现,最后被破格提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