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敌军人数众多,很快又开辟新的攻城路线。他们运来数十具吕公车,这种巨型攻城车高与城齐,内置弓手,外蒙生牛皮,寻常箭矢难以射穿。
周嗣兴焦急道:"父帅,火铳打不穿!"
周遇吉沉着下令:"用水泥弹。"
这是一种新式弹药——将水泥装入陶罐,发射后陶罐碎裂,水泥粉弥漫空中,遇水即凝。敌军吸入水泥粉,呼吸道立刻灼伤;眼睛沾上,很快失明。更妙的是,水泥粉尘遇火即爆,吕公车内的火把成了致命隐患。一时间,多具吕公车自爆,敌军哭嚎震天。
敌帅大怒,调来红衣大炮猛轰。一枚炮弹击中西门瓮城,砖石飞溅。守军正要惊慌,却发现水泥加固的墙体只留下浅坑。
"好!王总督所赐水泥,果然神奇!"周遇吉抚掌大笑,"传令:用水泥修补破损处,半日即可固若金汤!"
守军士气大振。更让他们惊喜的是,当晚竟有百姓自发援城。原来周遇吉平日爱民如子,深得人心。乡民们冒着箭雨,送来粮食药材,甚至有人抬着门板来助战。
一老丈跪泣:"总镇待我等如子,今日愿以死相报!"
周遇吉热泪盈眶,却厉声下令:"关城危险,速送百姓入地窖躲避!"
第九日,最惨烈的战斗打响。敌军敢死队头顶铁锅,冒死攀城。守军倒下就用水泥封堵缺口,箭矢用尽就以滚木礌石相抗。周嗣兴身中三箭,仍死战不退;周遇吉宝刀砍折,夺过敌矛再战。
这场攻城战从清晨持续到黄昏。敌军改变了战术,采用波浪式进攻。第一波是裹挟的百姓,旨在消耗守军箭矢;第二波是轻装步兵,携带云梯快速推进;第三波才是重甲精锐,伺机登城。
周遇吉识破敌军计谋,命令神箭手专射督战的敌军将领,对被迫前驱的百姓则网开一面。这一招果然奏效,许多百姓趁机逃散,敌军阵型大乱。
午时,敌军动用了最后的王牌——冲车。这种巨型攻城车装有铁制撞头,专门撞击城门。眼看城门就要被破,周遇吉急令:"倒热油!点火!"
滚烫的热油倾泻而下,淋在冲车上,随后火把掷出,冲车瞬间变成火海。但敌军悍不畏死,推着燃烧的冲车继续撞击。"轰"的一声,城门出现裂缝。
"水泥!快用水泥封堵!"周遇吉大吼。工兵营冒着箭雨,用水泥混合碎石快速修补城门。水泥遇水迅速凝固,竟然在半个时辰内就将城门加固完毕。
傍晚,敌军发起最后的总攻。所有精锐倾巢而出,攻城梯密密麻麻搭上城墙。守军箭矢已尽,只能用刀枪近战。周嗣兴率领亲兵队四处救火,哪里告急就往哪里支援。
周遇吉亲守最危险的北门,白须染血,战袍破碎,仍挥舞长枪死战。一杆敌矛刺穿他的肩甲,他反手斩断矛杆,继续厮杀。身边亲兵一个个倒下,他却如磐石般屹立不倒。
正当危急时刻,忽听敌军后阵大乱。只见一杆"王"字大旗迎风招展,新军燧发枪齐射如雷。
"是王总督!援军到了!"守军欢呼震天。
周遇吉精神大振,率残部开城出击。两下夹攻,敌军大溃。敌帅见大势已去,只得下令退兵。
战后清点,宁武关守军原八千,现存不足两千,皆带伤。周遇吉抚着城垛哽咽:"皆忠勇之士也..."
王磊亲自为周遇吉包扎伤口,叹道:"将军守城九日,毙敌三万,真乃国之干城!"
周遇吉却道:"若无总督送来水泥火器,宁武关早陷矣。"
次日,王磊奏请朝廷,特赐周遇吉麒麟服,授"镇朔大将军"。宁武关血战,成为明末守城战的典范,周遇吉"水泥筑城,热油破敌"的事迹传遍天下。而经此一役,王磊推行的新式城防体系,终于获得朝野一致认可,为后续全面推广奠定基础。
望着正在用水泥加固的关城,周遇吉对王磊说:"有此神物,山河可固。愿为总督守此雄关,纵万千敌军,不得寸进!"
王磊颔首:"有关侯在此,大明无忧矣。"
在宁武关保卫战最激烈的第十日,当王磊率领的援军终于出现在地平线上时,关城内的守军已经濒临绝境。
周遇吉站在残破的城楼上,望着远方飘扬的"王"字大旗,热泪盈眶。老将军数日未眠,双眼布满血丝,战袍破碎,浑身是伤,但手中的长枪依然稳如磐石。
"开城门!出击!"周遇吉大吼道,声音虽然嘶哑,却充满了决绝与希望。
残余的守军发出震天的呐喊,跟随老将军冲出城门。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但个个都是百战余生的精锐,对敌人的仇恨和获救的希望让他们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王磊率领的新军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战斗力。燧发枪齐射如雷,炮弹精准地落在敌军阵中。新军的阵型严密,战术灵活,很快就将敌军阵脚打乱。
周遇吉亲自率领一队骑兵,直插敌军中军大帐。老将军宝刀未老,长枪如龙,所向披靡。敌军主帅见大势已去,仓皇逃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