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整编深入,王磊的布局逐渐显现。他秘密派遣工部匠人前往陕北,带着新式罗盘和测量仪器,详细勘探煤矿资源。这些匠人都是王磊从各地网罗来的能工巧匠,有的擅长地质勘探,有的精通冶炼技术。他们带着王磊亲笔签发的通行文书,在陕北大地上仔细勘察,绘制出详细的矿脉分布图。
王磊又调拨南洋技师,指导当地工匠改进冶炼技术,建造高炉。这些技师来自澳门和吕宋,精通西洋冶炼术。他们在神木府建起第一座新式高炉,采用焦炭炼铁,铁水质量远超传统方法。炼出的精铁立即用于制造火器,陕兵装备水平跃居各军之首。
在总督府的支持下,延绥军开始装备新式燧发枪。这些火枪由南洋工匠和本地匠人合作制造,采用标准化生产,零件可以互换。每支火枪上都刻有"蓟辽督师王监造"字样,士兵们视若珍宝。王磊还特意为火枪配备刺刀,使士兵远近皆能作战。
王磊特别注重情报网络建设。他派遣心腹将领深入陕甘各地,以商队身份为掩护,绘制详细地形图。这些侦察兵都经过特殊训练,懂得测量和绘图,能够准确记录山川河流、道路关隘。他们建立了一套高效的烽火传讯系统,采用三色旗帜和烟火组合,可在半个时辰内传递百里军情。这套系统后来在多次战役中发挥关键作用。
最令人惊叹的是王磊对后勤体系的改革。他在延绥推行"军屯商营"制,让军队参与商贸活动。陕军的羊毛毡、药材等特产通过郑成功的海商队销往南洋,换回急需的橡胶、锡料等物资。所得利润用于改善装备和粮饷,不仅解决了军费问题,更让陕兵对王磊感恩戴德。
王磊还大力推广新式农业技术。他从南洋引进马铃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在陕北试种成功。这些作物耐旱耐寒,适合当地气候,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流民得以安置,边境渐显繁荣景象。
在军事训练上,王磊创新训练方法。他命令制作大型沙盘,模拟陕北地形,让将领们在沙盘上推演战局。又建立实战训练场,设置各种障碍和靶位,让士兵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下训练。这些创新大大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
王磊特别重视军官培养。他设立"忠武学堂",招收将士子弟,教文习武。课程包括兵法、测绘、火器使用等,聘请退役老将和南洋技师任教。这些学员毕业后成为部队的骨干力量。
随着整编工作深入,延绥军面貌焕然一新。部队纪律严明,装备精良,士气高昂。李卑经常感叹:"王督师真乃神人也,短短数月,让我陕兵脱胎换骨!"
王磊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暗中在陕军将校中培养心腹,许以高官厚禄。又通过控制粮饷和装备,让陕军对他产生依赖。许多将领唯王磊马首是瞻,眼中只有督师,没有朝廷。
这一切都为王磊未来的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陕兵成为他手中最锋利的一把刀,随时可以出鞘。
第二节:督师亲临
潼关告急的消息传到总督府时,王磊正在烛下审阅新式火炮的图纸。闯军百万围城,陕兵死守月余,粮尽援绝。李卑的血书字字泣血,信纸上的斑驳血迹触目惊心:"末将等誓与潼关共存亡!若关破,则无一人苟活!"
王磊一拳砸在舆图上,震得笔墨纸砚俱跳:"传本督令:调标营随我亲赴潼关!即刻点兵,不得有误!"
属官跪地苦谏:"督师身系边防重任,九边安危系于一身,万万不可犯险!"王勃然怒道:"陕兵可死,吾何独生?若弃将士于危难,王某有何颜面位居此位!"当即披甲持剑,亲书奏本遣快马送京,随即率亲兵冒雪出发。
督师旗牌日夜兼程,所过州县,百姓见"蓟辽督师王"字大旗,无不跪迎。王磊青袍铁甲,外罩猩红斗篷,亲率三千骑兵先锋。这支骑兵装备精良,每人配备双马,携带有新式燧发枪和手雷,马鞍旁还挂着可组装的长矛。队伍中更有二十门轻便火炮,用骡马拖着在雪地上疾行。
第七日傍晚抵达潼关外,但见闯军连营百里,旌旗蔽空,营火如星河落地。王磊登高观察,望远镜中可见潼关城墙破损处处,却仍屹立不倒,不禁笑道:"李卑果然知兵,潼关防务井然。你看那瓮城布置,暗合俞公《守城要略》之精要。"
夜半,王磊在临时军帐中密召诸极。帐外风雪呼啸,帐内烛火摇曳。"郑成功,你带我的手令,率五百死士绕道敌后,烧其粮草。"王磊取出一枚令箭,"曹变蛟,你率标营精锐,黎明时分佯攻东门。记住,许败不许胜,诱敌深入。"
最惊险的是,王磊亲点三百骁骑,皆着白袍白甲,马蹄包布,人衔枚,马勒口,直扑闯军中军大帐!临行前,他对众骑道:"让闯贼知道,蓟辽督师来了!今夜我们要在这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黎明时分,东北方向突然火光冲天,闯军粮营火起。趁乱中,王磊白马银枪,一马当先:"蓟辽督师在此!"闯军惊惶失措,竟让三百骑直透重围。白袍骑兵所过之处,如热刀切油,闯军阵列大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