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船坊:设于龙江畔的船舰区,充分利用了旧宝船厂的干船坞、滑道和熟练船工。杨永裕深知未来无论是控制长江、保障漕运,还是驰骋海洋、对抗西夷,强大水师不可或缺。坊内同时进行多项工作:一是对现有水师战船进行检修和现代化改造,主要是为较大的福船、海沧船加设炮位,强化结构以适应火炮后坐力。二是基于传统福船和广船船型,设计建造更大、更稳、更能装炮的新式战舰,杨永裕称之为“巡洋舰”,计划配备双层炮甲板,装备二十四到三十六门重型火炮。三是研究西洋帆船的优点,尝试设计更适合远海航行、速度更快的三桅帆船船型,并改进帆装和索具。四是试验各种水下防腐技术,延长船只寿命。
纺织坊:看似与军国大事无关,实则关乎民生稳定与财政收入。杨永裕招募了大量流民中的妇女,在此学习操作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这些机器虽仍以人力或水力驱动,但在结构上进行了大量优化,如采用了飞梭装置,使纬纱穿越经纱的速度大大加快;使用了脚踏板控制综片升降,解放了双手;优化了纱锭和卷布机构,减少了断头率。效率比传统手工纺织高出五倍不止。出产的棉布、麻布,质地均匀,产量大增,一部分用于制作军服、军被,一部分投放市场,既平抑了布价,满足了百姓需求,也开始为朝廷创造可观的利润,反哺格物院和其他项目的开支。
化工坊:最为神秘,也最危险,设在一个独立的、远离其他工坊的角落,由高高的土墙围拢。杨永裕网罗了一些懂得炼丹术的方士、药师和少数对西方化学略有接触的人。在这里进行的试验都严格保密且风险极高:一是改进黑火药配方,尝试不同的硝、硫、炭比例和提纯工艺,并试验颗粒化技术,以提高爆炸威力和燃烧稳定性,减少吸湿性。二是尝试从矿物中大规模提纯硫磺和硝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火药需求。三是探索用新式高炉冶炼更高质量的钢铁,用于制造武器和工具。四是试验一些简单的无机酸、碱的制备,用于金属处理和可能的新武器探索。事故频发,但每一次小小的突破,都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
杨永裕如同一个巨大而精密的枢纽,日夜不停地统筹协调着各个工坊。他的一天往往从黎明开始,直至深夜。清晨,他会在绘算堂与各坊管事开晨会,听取昨日进展、困难,布置当日任务,分配资源。上午,他会巡视各工坊,现场解决技术难题,检查质量,有时甚至会亲自上手示范。下午,他多在绘算堂,与画师、算手们一起审核图纸,计算数据,规划新项目,或者撰写给辽国公的报告。晚上,他常常挑灯夜读,研究那些好不容易搜集来的、残缺不全的中西技术资料,苦苦思索着如何将那些奇思妙想变为现实。他不仅要懂技术,更要善于管理:调配物资、分配人手、解决技术难题、审核经费、向王磊汇报进展、与其他衙门(如兵部、工部、户部)协调沟通、争取支持。他面容日益清瘦,眼中常布血丝,但精神却愈发亢奋。
成果是显着且多元的。新式农具的推广,虽然范围尚小,但已初见成效。试用新犁的农户普遍反映耕地更深、更快、更省力,对秋收增产充满了期待,纷纷打听何时可以购买,民间口碑迅速发酵。水车和扬谷机也显示了其优越性。军械方面,虽然燧发枪和火炮的彻底革新尚需时日,但一些小的改进,如更可靠的燧石机、更标准的定量火药包、更易操作的清膛工具等,已逐步应用到京营和曹变蛟部等精锐部队,提升了火器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获得了将士们的好评。新式织布机开始产出质优价廉的布匹,不仅满足了军用,也开始在市场上流通,标记着“格物院监制”的布匹成了质量可靠的象征。格物院的存在,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波澜正缓缓扩散,悄然改变着这个新生的政权,为其注入一股越来越强大的、前所未有的力量——基于系统化研究和制造的技术力量。杨永裕,这位曾经的普通匠户,正以其独特的才能和疯狂的执着,在王磊赋予的广阔舞台上,默默铸造着强国的基石,将“格物致知”的理念,一点点变为富国强兵的实践。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www.zuiaixs.net)回到明末做皇帝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