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遵司正令!”众匠作头领、管事齐声应诺,声震屋瓦,个个摩拳擦掌,神色激动。他们大多是匠户或学徒出身,以往被官老爷呼来喝去,视为贱役,何曾受过如此重视,被委以如此重任,参与此等利国利民又能极大施展自身手艺的大事?顿时只觉得浑身是劲,恨不得立刻返回工坊,大干一场。
第二节:利器强工
杨永裕一声令下,整个格物院如同上紧了发条的精密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开始高速咬合运转。各工坊内,炉火瞬间拔得更高,鼓风机呼呼作响,风箱拉得噼啪有声,锤声叮当密集如雨点,锯木声尖锐刺耳,刨花如雪片般飞溅,一派热火朝天、紧张有序的景象。新式农具的研制和推广,只是格物院工作的冰山一角,是杨永裕为了快速见效、赢得信任而选择的突破口。在统筹此事的同时,更多关乎国计民生、军国大计的研发项目也在他的规划下同步展开,其范围之广、涉猎之深、投入之大,远超常人想象。杨永裕深知,辽国公王磊要的不是奇技淫巧,而是能实实在在增强国力、军力、民力的“利器”。
农具工坊是当下的重中之重,也是最喧闹的地方。在老木匠王师傅的带领下,数十名熟练木工严格按照图纸,精选柞木、榆木等硬木原料,放线、锯料、刨光、凿眼、开榫、组装,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杨永裕几乎每日大部分时间都泡在这里,他不是指手画脚,而是真正动手。他会拿起刨子检验木料的平整度,用卡尺测量榫眼的深度和宽度,亲自组装一具犁架,调试犁评的卡榫是否灵活可靠,甚至亲自扶犁在院中特意开辟出的一块试验田里来回拖动,根据泥土的阻力和犁头的入土角度,反复调整犁铲的安装倾角和犁壁的曲面弧度,以求达到最省力、最高效的状态。铁匠工坊则负责所有金属部件的锻造和加工。李铁匠带着徒弟们守着熊熊炉火,将买来的生铁料烧红,反复锻打,去除杂质,成型后淬火、回火、打磨开刃。犁铲、犁壁包铁、齿轮、轴销、铆钉,每一件都要求尺寸精准、硬度适中、表面光滑。对于关键的齿轮,李铁匠更是亲自操刀,先用硬木做出标准模子,再将烧红的铁块放在模子上锤打出粗胚,最后用小锤和锉刀一点点精修齿形,确保每一个齿都与图纸分毫不差,能与相邻齿轮完美啮合。首批三百具新式曲辕犁的部件在五日内便全部加工完毕,进入总装阶段。杨永裕下令,每装好十具,便随机抽取一具,进行严格的负重和耐久测试,模拟田间最恶劣的使用条件,发现问题立刻追溯整改。第十日,三百具崭新的曲辕犁整齐地排列在仓库中,闪着木料和铁器的光泽。由民政司派来的官员清点接收,组织民夫装车,迅速分发至预先选定的江宁、句容两县三百户农户手中,并派格物院的学徒随行,详细记录每日的使用时间、耕深、亩数、牲畜疲劳程度、农户反馈意见等。脚踏龙骨水车的十架样品和风力扬谷机的五台样品也陆续完工,在秦淮河畔和打谷场上进行实地测试,其远超旧式工具的效率和相对省力的操作,引来了大量周边百姓的围观,啧啧称奇,询问何时可以买到,消息很快反馈回民政司和格物院,成为推动下一步大规模生产的重要依据。
就在农具项目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格物院的其他工坊也丝毫没有闲着,在杨永裕的总体规划下,按照轻重缓急,同步推进着多个重大项目:
军械坊:位于院落最深处,有独立的围墙和岗哨,戒备森严,进出需特制腰牌。这里是格物院另一核心所在,也是杨永裕投入精力最多的地方之一。他深知,辽国公王磊的霸业根基在于军事,而强军离不开绝对优势的利器。他集中了最优秀的铁匠、火药匠和部分有过军器局经验的工匠,在王磊提供的初步思路、缴获的少量西洋火器实物以及一些模糊的西方技术资料参考的基础上,着力于几个方向的攻坚:一是燧发枪的彻底国产化与量产优化。重点解决击发机构的可靠性和寿命问题。杨永裕亲自画图,设计了一种新的、更坚固的燧石夹和击砧结构,改用更好的弹簧钢,优化了药池盖的密封性。他引入了“标准化”概念,要求所有零件,从枪管、枪机到最小的螺丝,都必须按照统一尺寸制造,力求可以互换。他设计了专门的夹具和模具,提高加工效率和一致性。目标是建立一条稳定的生产线,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月产量从目前的零星制造提升到稳定生产三百支以上,并逐步降低成本,最终能大规模装备部队。二是野战火炮的轻量化与机动性革命。现有红衣大炮威力虽大,但过于沉重,难以跟随部队快速机动。杨永裕召集铸炮匠,尝试两种路径:一种是“铁箍铜心”,在较薄的铜炮管外热套上高强度热锻铁箍,以增强强度,减轻重量;另一种更大胆,直接尝试铸造纯铁炮,但需要解决铁质不均、容易炸膛的难题。他们不断试验不同的铜铁配比、铸造温度、冷却方式,记录每一次试射的膛压数据和炮身变化,进展缓慢且危险,炸膛事故时有发生,但每一次失败都积累了宝贵的数据。同时,他也在设计更轻便、更灵活、带有简易减震机构的炮车架,使火炮能由更少的骡马牵引,跟上步兵的行军速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