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讯室的铁窗刚映进正午的光,苏锐就抱着证物盒冲进了技术科。张诚在审讯室里反复喊着 “只是模仿作案”,但那块从他储物柜搜出的暗红色布角,边缘的针脚和杏花巷案发现场的红布补丁如出一辙 —— 她要从这细密的针脚里,找出他撒谎的证据。
紫外灯在操作台上亮起,淡蓝的光线下,布角补丁的针脚清晰如刻。苏锐用镊子挑起线头,指尖在放大镜下微微移动:“林枫,你看这起针方式。” 她指着补丁边缘的线圈,“回针起头,平针走线,每三针间距刚好两毫米,收尾时特意留了半厘米的线头 —— 这不是普通家庭缝补的手法,更像长期操作缝纫机的人养成的职业习惯。”
林枫凑过来,笔记本上立刻记下 “回针起头、标准间距” 的字样:“像纺织厂女工的手艺?上次查张诚背景时,他说母亲以前是纱厂的缝纫工。” 话音刚落,门口传来趿拉拖鞋的声响,赵叔拎着给周阿姨送的腌菜路过,探进头来:“你们说缝纫手艺?我看看。”
他眯着眼凑到操作台边,手指在玻璃罩外点了点:“这是‘纱厂针脚’啊!” 老人的声音突然发颤,“当年我老伴在纺纱车间当缝补工,全厂女工都这么缝补丁 —— 那时候布料金贵,车间有规定,补丁针脚必须‘匀、密、齐’,回针起头是怕洗的时候脱线,留线头是方便后续拆补。” 他指着那半厘米线头,“你看这长度,刚好是当年车间定的标准,一分不差。”
苏锐立刻翻出红布样本的纤维报告:“赵叔,您还记得 1990 年厂里用什么线吗?这块布用的是带荧光剂的涤纶线。” 赵叔拍了下大腿:“错不了!1990 年厂子里进过一批广州产的涤纶线,说是进口原料做的,晚上在灯下能发微光,女工们都舍不得用,只有缝补工装时才敢领。”
这时秦奋的电话打了进来,背景里传来档案室的翻页声:“苏锐,查 1990 年纱厂缝纫车间的女工名单,尤其是负责工装缝补的。” 他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急促,“我在旧案卷宗里找到张合影,虽然模糊,但第二排左数第三个女工,胸前的徽章和那枚做旧铜扣的纹路一模一样 —— 麦穗围着‘纱厂’二字,边角有个小缺口。”
苏锐刚在系统里调出名单,刘斌的视频电话突然弹了出来。镜头里是纺织厂老家属院的小平房,桌上摆着个褪色的苇编针线盒 —— 盒盖还绣着当年纱厂的橙色标志,像团小小的火焰。“秦队,苏姐,找到人了!” 刘斌指着镜头里的白发老人,“这位是退休职工老杨的妻子陈桂兰,1990 年纱厂失窃案的目击者!她的缝纫包里,有同款带荧光的涤纶线!”
镜头转向针线盒内部,几轴暗红色的线卷躺在铜针筒旁,苏锐立刻让刘斌用手机闪光灯照射 —— 线卷在光线里泛出淡淡的蓝荧光,和证物布的纤维荧光反应完全一致。“当年案发现场的红布,就是我缝补的工装边角料。” 陈桂兰的声音透过听筒发颤,指尖摩挲着线轴,“那天我看见个穿工装的男人从仓库跑出来,掉了枚铜扣在地上,可我不敢说 —— 那男人胸前的徽章,和照片里的李梅一模一样。”
“李梅?” 秦奋的声音突然在电话里拔高,他手里的合影刚好翻到这一页,“是不是缝纫车间的组长?1992 年离职了?” 陈桂兰猛地点头:“就是她!当年她负责分发缝纫线,这批荧光涤纶线还是她领回来的。张诚…… 张诚是她的儿子啊!”
半小时后,刘斌将陈桂兰接到警局。询问室的暖光灯下,老人攥着那枚生锈的铜扣,指腹反复摩挲着徽章的缺口,终于开口说出了压在心底十年的隐情:“不是我不想说,是我不敢啊……”
她的声音哽咽着,目光飘向窗外的老槐树,像是回到了 1990 年那个阴冷的早晨 —— 仓库失窃的消息传遍纱厂时,她正蹲在角落整理缝补好的工装,车间主任老王突然走到她身边,压低声音说:“陈桂兰,仓库的事别乱说话,尤其是铜扣的事。” 当时她没敢多问,直到午休时,看见老王把李梅叫到办公室,门没关严,她隐约听见 “要么认了,要么让你男人丢工作” 的吼声。
“我男人那时候在纱厂当搬运工,腰椎不好,全靠这份工作养家。” 陈桂兰抹了把眼泪,“当天下午,我看见隔壁组的女工小赵,因为说漏嘴‘看见有人从仓库出来’,就被调去了最累的纺纱车间,天天加班到半夜。老王还特意跟我说:‘有些人的事,不是我们能管的,管好自己的嘴,才能保住一家的饭。’”
更让她恐惧的是,失窃案发生后的第三天,她在缝纫室发现自己的针线盒里,多了一枚和现场同款的铜扣 —— 下面压着张纸条,只有三个字:“别多嘴”。“我知道那是警告,” 陈桂兰的手开始发抖,“李梅平时待我好,总把省下来的线给我,可我有家要养,我不敢拿男人的工作、孩子的学费去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