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卫星项目申请

作品:国家制造|作者:千萌|分类:现言|更新:2023-03-13 17:09:56|字数:7168字

twas的研究经费并不难申请,有宋冀宁的辅助,季椽日夜赶稿,花费一周时间写了篇空间物理在卫星上的作用论文,技术性不是很高但思路新颖,因此轻松获得了一笔来自twas的经费拔款。同时季椽原本准备的三项论文技术,通过宋冀宁的帮忙,分别卖给了三个成员国,又是一笔研究资金的收入。

另一边也算进行顺利,季椽的新论文是以加思·米尔恩的论文为参考资料,加上季椽自己的知识理论进行的改进,比米尔恩原本的设想更有发展性,成功吸引到他。

两人就空间物理及微小卫星的设想进行了讨论,互相弥补着知识上的不足之处,兴致盎然。不过当季椽向米尔恩表示自己将回国申请立项,并邀请他来当顾问时,米尔恩却表示并不想去华国,反而想让季椽跟他去南菲。

“季椽,你来参与我的研究吧!”

米尔恩按住季椽的肩,诚恳的劝他:“我可以帮你申请留学,给你斯特伦博茨大学的全额奖学金,你来跟我读研吧,我们在空间物理上的见解是最默契的,我才是最适合你的老师!”

本来只是旁听的李院士气得差点跳起来:“胡说八道,我才是最适合季椽的老师,你只能教他空间物理,我能教他所有物理!”

米尔恩看向李院士:“但是他在卫星上很有想法,你并不能保证他回国能申请到一个卫星项目,我现在就有现成的。季椽只要跟我回南菲,立即就能参加我国的卫星研究。”

李院士冷哼:“你自己都要被踢出去了,带季椽去干什么?一起坐冷板凳吗?”

“本来是这样的,但季椽的论文给了我信心,我回去就向科学委员会申诉,争取继续我的研究。”

季椽小看了“华国研究员”在南菲研究员心中的地位。虽说季椽名义上只是一名硕士研究生,但这段时间的相处,米尔恩很清楚季椽的知识水平完全不输于自己,见季椽也认同自己的论文,米尔恩立即从失落中回神,对自己不同于大众技术的卫星研究充满信心,准备回国争夺自己的权益。

之后季椽和米尔恩花费了三天,互相试图说服对方参与自己的研究。季椽承诺回国就申请进行微小卫星立项,邀请米尔恩来华国当技术顾问。米尔恩则邀请季椽来斯特伦博茨大学留学,与他一同参与南菲国家级的卫星项目。

最终谁也没能说服谁,尽管志同道合,但都热爱各自的国家,两人都没有离开自己国家的想法。

“唉,看来我要自己研究了。”季椽不是没有加思·米尔恩就做不了研究,只是有他在能走不少弯路,毕竟米尔恩是最先提出用空间物理制造微小卫星的人,请到他可以节省一大笔研究经费。

第三世界科学院的学术大会历时15天后圆满结束,其中有八十多名研究员在会上发表了自己的论文,有三十多人获得了来自twas的经费支持。

季椽与米尔恩告别,互相约定保持联系,在不违背国家利益的情况下给予对方技术顾问的支援。

这对季椽来说也算不错的结果,到时有什么疑问就向米尔恩先生请教也行。

回国后,在李院士的支持下,季椽立即向国家科学院申请微小卫星的立项,宋冀宁署名。

名义上,季椽只是一名硕士研究生。然而在国家科学院的机密档桉上,季椽和宋冀宁两人却是最年轻的核/武研究员。因此季椽的申请一提交,就被科学院众院士重点关注。

身为一名专业研究员,季椽的项目申请书完美无缺,资料齐全,细节到位,经费细则详实。项目本身更是具有世界先进性的理论设想,若非申请的是卫星项目,上面的院士们就已经签字批款了。

这个时代,人们对于卫星仍旧保持着刻板印象。

大,很大,越大功能越强。

因此对于尚处于理论中的微小卫星,自然保持着不信任的态度。

但是,基于季椽在核/武研究中的表现,科学院的院士们也没有一口拒绝,而是对他提出了当面问询的要求。

季椽欣然赴约,宋冀宁仍旧陪伴身侧。

他已经向导师请假,决定要参加季椽的项目了。

李院士也同行,他毕竟是季椽导师,同时对季椽提出的微小卫星项目很感兴趣,这段时间着重研究了空间物理技术,打算若是有人为难,他就从旁为季椽提供理论支援。

国家科学院的会议室中,坐着负责审核的五名物理学院士,以及一名从太原卫星发射基地请来的工程师。

这名工程师名叫林光华,今年四十五岁,曾留学美国,归国建设十五年,另一层身份是c市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技学院院长。

季椽的申请资料他已经看了,认同其可行性,只是有些技术上的疑问需要解答。毕竟每一个卫星项目都属于国家重要研究,不能轻易开启。

季椽三人进入会议中心,简单自我介绍之后,季椽开始阐明自己申请立项的意图及相关技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国家制造》,方便以后阅读国家制造第213章 卫星项目申请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国家制造第213章 卫星项目申请并对国家制造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