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燕东园24号楼前没有枣树

作品:我在北大学考古|作者:莫鞑|分类:都市|更新:2021-07-26 00:06:54|字数:20994字

陈寅恪在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提出预流说,有过一句话,“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

前面说啥不重要,重要是搞学问,不能闭门造车。

周一良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去说考古学也不能说错,中国考古确实离不开文献。比如研究古钱币,古墓葬,古建筑,古遗址,只要历史考古都要从文献去验证。

然而考古学也不仅仅有历史考古,还有史前考古,还有科技考古还有环境还有农业考古各个分支,这是一门需要融会贯通,多学科交叉的学科。

然而,那是其他。

苏亦的情况还比较特殊,他是被宿白先生用佛教考古的名义招收来的。

你都研究佛教考古了,连佛教怎么来的都不知道,还研究哪门子佛教考古?

这样一来就必须要学习佛教史,以及佛教文献,而,佛教史的研究又离不开敦煌文献。所以绕了一圈回来还是要回到敦煌学,似乎,王永兴先生开设的敦煌学苏亦怎么都绕不开。

谈论完别人,周一良回归到自己学术生涯。

“我的一生,早年跟随着陈先生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留学期间学习日文、梵文,归国教书的三四年还可以继续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后面,只要研究日本史以及亚非史了。”

说着,周一良问,“看过我跟吴于廑先生编着的《世界通史》吗?”

这就尴尬了。

苏亦还真没看过。

他知道这本书,但确实没看过。

因为他前世看的都是吴于廑,齐世荣编着的高教版《世界史》,所以,苏亦只能摇头,“听说过,但还没来得及看,那天在图书馆遇到您,就打算去借阅,但这段时间太忙了,一直没时间。”

顿时,周一良就发出爽朗的笑容,“没看过也不要紧,我与吴于廑先生联合主编的《世界通史》时说,该书力破`欧洲中心论'观点,所以这书,虽然材料具体丰富而确切,但在观点上不求新奇,采用可信有据的公认结论。不过要说本书的特色,就是增加了大量亚非史及文化交流方面的内容。比起前苏联的教材,这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各大学历史系教师普遍认为相当合用。你可以看一看,但因为是以苏联的《世界通史》为了蓝本,在框架上,并没有脱离太多,合适当基础读物。”

周一良对自己学术的评价,算是非常客观了。既不盲目自夸,也不妄自菲薄。

苏亦对此也是认同的。

他对世界史了解不多,但据他所知,世界通史差不多就三种模式,一种是就是欧洲中心论的世界通史,与其说是世界史还不如说是欧洲史;另外一种就是苏联编着世界通史,周一良跟吴于廑编着的版本大抵属于这类。

剩下最后一种就是吴于廑,齐世荣编着的高教版《世界史》,也是吴于廑提倡的中国风格世界通史,直接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史里面论述。

哪种好,哪种坏?

反正欧洲中心说,除了看到欧洲学者傲慢之外,也就没剩下啥了。比如前世苏亦看《剑桥中国史》的时候,也是一言难尽。

当然,国内编着的教材,意识形态也很浓,尤其是北大编着的,动不动批判古人封建意识浓厚走不出时代的怪圈。尤其是他当初看北大中哲教研室编着的《中国哲学史》的时候,都忍不住皱眉头。

当初无聊的时候,去北大哲学系蹭课,还听过杨立华教授讲宋明理学,然后,这教授特别喜欢张载,却极度鄙视苏轼跟白乐天。当时,苏亦只能感慨,北大的教授就是牛,啥都敢讲。

嗯,当初邓小南教授的《祖宗之法》也是在这位教授的推荐去翻看的。

嗯,跑题了。

回归周一良先生。

周先生刚说完他编着的《世界通史》,就直接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递给苏亦,“其他的着作,我可能没有,但这本书,我家是不缺的。你要是读本科,估计就会给你们发这本教材了。据我所知,咱们北大历史系还在用这本书当教材。”

长者赐不敢辞。

苏亦接过书,想了想,就说,“要不,周先生你给我签个名吧?”

周一良哑然失笑,却不拒绝,直接从口袋逃出钢笔,唰唰的,就写着自己的名字。

然后又写下一段话。

“愿苏亦同学在学术之路上,能够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共勉!”

看到这话,苏亦接过书,然后站起来,鞠躬,“学生一定谨记先生的教诲。”

周一良露出满意的笑容,示意他坐下,“不用如此正式,我们的学术之路,自当如此而已,不然,蹉跎岁月,沦为工具,为他人所利用。”

这话或许就是周一良一生坎坷经历最大的感触吧。

那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出自于哪里呢?

是出自于陈寅恪先生在为王国维先生的纪念碑铭中所说: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先生之着述,或有时而不章。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在北大学考古》,方便以后阅读我在北大学考古第104章 燕东园24号楼前没有枣树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在北大学考古第104章 燕东园24号楼前没有枣树并对我在北大学考古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