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苏亦在课堂上跟大家分享的基本上都是专业基础,现在深入专题研究,对于大家来说都是极为稀奇的东西,自然更为好奇。
对此,苏亦也不拒绝。
反正论文发表出来,这帮家伙肯定少不了会过来宿舍骚扰他,反正早晚都要讲,早点讲完比较好。
这个年代,很多研究领域都属于野蛮生长的状态。
按照他水论文的程度,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多,甚至涉及到的领域也会越来越广泛。
这东西真的不能积攒下来,不然,过一段时间就真忘得一干二净了。
趁着写论文的时候,跟大家分享研究心得,刚刚好。
《朗达玛灭佛与唐武宗灭佛之比较研究》这文章,苏亦花的时间并不多,不到一周的事件就完成论文底稿,当他把稿件交给王永兴先生的时候,关于这篇文章的事情也告一段落了。
投稿的事情并不需要他来操心。
再说,苏亦也没有那么多经历兼顾这些,史学研究,对于他来说,就是调味品,主菜还是考古。
从这个角度来说,故宫馆藏的唐卡,对于他来说也是调味品。
文物与博物馆,都不是他现在专攻方向。
但这玩意,却属于他故宫实习的成功,不弄出来,他一时半会也没法从故宫抽身。
所以弄完灭佛论文以后,苏亦再次把重心放在唐卡艺术研究上。
之前梳理完,唐卡的历史,现在重新回来整理论文就容易很多。
因此,一周后,敦煌学课堂。
苏亦再次登台。
《敦煌学》跟《隋唐史》一样,都没有教材。
尤其是《敦煌学》连教学大纲都没有,跟专业选修课差不多。
自由发挥的空间非常大。
这也是为什么王永兴先生让苏亦担任课堂助教,没有人反对的原因之一。
这一节课,主讲人依旧是苏亦。
跟之前一样,许婉韵马世昌姚华山他们都过来。
他们也好奇,苏亦的唐卡研究都弄出什么新花样。
既然是上课,肯定不能一上来就直奔课题。
又不是学术研讨,一些日常还是要拉的。
至少要告诉大家,自己为什么要研究唐卡,研究唐卡艺术。
这样一来,又需要回归到上一堂课未讲完的话题,就是苏亦这段时间在故宫实习都干了啥?
有没有什么好玩的东西?
相比较论文研讨,大家对日常部分,更加好奇。
毕竟敦煌学跟隋唐史不一样,敦煌学除了历史班的学生要上,考古班的学生也都要上。
这堂课是必修课。
之前苏亦带着大家游完故宫,一路上他客串导游跟大家讲述故宫的前世今生。
结果,没几天,他就去故宫实习了。
对于大家来说,小师兄就是故意的。
把大家对故宫博物院兴趣都调动起来,自己却跑去故宫实习。
这样的好事,不带着自己完。
不要太过分。
上节课,这帮家伙就没少讨伐他。
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苏亦当然要分享这部分经历了。
实际上,好玩的事情并不多。
然而,这玩意就是围城,城里的人羡慕城外的人,城外的人羡慕城里的人。
大家对故宫博物院的向往,使得同学们迫切地想要了解苏亦在故宫的日常。
这部分对于苏亦来说,肯定不会让他们失望。
讲故事啊。
这项技能都练习了大半年了,差不多炉火纯青。
自然是先讲故宫的佛堂。
提及这里的时候,苏亦继续吹嘘,“故宫的佛堂非常大,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来对它们测量编写报告,说不定未来故宫博物院就会跟咱们北大历史系合作,到时候大家都可以参与其中。”
这个方面也就说说而已了。
那么多佛堂,就算是故宫博物院也没有这个经费。
这个方面的工作,未来则是由故宫博物院宗教组来完成的。
这其中也有不少北大考古专业的毕业生。
然而,现在嘛。
基本没戏。
苏亦这是在画饼。
也足够让大家兴奋不已了。
他也不仅仅是说,还把之前佛堂的手绘建筑图以及编写的文字资料都分发给大家观看。
这些东西可是比油印版的教材精美多了,纯手工绘画以及手稿编写。
图文并茂。
绝对是这个年代难得的珍稀资料。
让大家恨不得据为己有。
一下子,课堂就变得闹哄哄的。
王永兴先生忍不住说道,“大家都不要抢,到时候让你们小师兄整理一下底稿,然后拿去印刷,人人有份。”
这年头,想要私自印刷资料极为困难,当然也不是不行。
文字部分可以用滚筒油印,图片部分就困难了。
这样一来,就让大家越发的羡慕苏亦的手绘技能。
寥寥数笔,就能够把建筑物画惟妙惟肖,这种技能让大家眼热不已,都纷纷喊着要跟他学素描。
一时之间,倒是让苏亦哭笑不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